【果子離群索書】拜讀經典與拜而不讀的書

卡爾維諾不愧是卡爾維諾,眾說紛紜什麼是經典作品,他老兄一語道破:「經典作品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説:『我正在重讀xxx』,而不是『我正在讀』xxx的書。」

換句話說,經典作品就是百讀不厭,常讀常新,可以溫故知新的書。

講得再細一點,經典書不但常常有人引用、提到,而且是經得起從各個角度詮釋,跨越時間與空間的作品。

或許就是這樣光芒燦爛,提到文學經典,我們肅然起敬,不敢挑戰,不敢褻瀆,卻不見得拜讀──可能拜而不讀,供奉若神明,不甚親近。尤其是經典中的經典,若未讀過,或未讀完,心裡多少有點那個,好像逃學的孩子,帶點罪惡感。

所以,經典作品,開個玩笑講,就是該讀但未必願意讀的作品。每人心中都有一份必讀書目,卻讀不下去,或永遠讀不完的書。像楊照就坦承讀不完《紅樓夢》,真要問卷,做出來的結果,會很有趣。

不過書本之多,輪迴三生三世也讀不完,範圍縮小到經典作品,也一樣。但就算不可能遍讀,看看名單也不妨。經典名單也是會改朝換代的,有的受限於名額,相比之下,便出局了。或者隨價值觀念改變而有所更迭。比如隔個海峽,那邊的《毛語錄》是經典,在台灣卻沒什麼人感興趣,而台灣人曾經熟讀的《三民主義》,現在也沒多少人讀了。

雖然經典多經權威認定,但也會有些爭議,例如多年前選拔「台灣文學經典」,張愛玲是否列入,引起諸多爭議。

儘管分歧難免,名單容或可議,任何推選的書單,包括小說百強、年度好書、某某系所必讀書目等,主要意義,不是建立權威,而是提醒我們忽略的作品,或強化我們對某書的價值信念。能讀最好,沒讀到也不用備感壓力。

這樣說,其實是安慰大家,也安慰自己,經典作品,能讀還是盡量讀比較好。起碼不會鬧笑話。什麼笑話呢?隨意舉一例:有時候在書上讀到作家某某某直接引用經典書的一句名言,讀者不察,以為是作者某所言,寫文章時往往便出現「作家某某某說過」的句型,例如:「吳淡如(對不起借用一下名字)說過,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作的。」其實這句話是《紅樓夢》:「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

即使貴為經典,很多也難逃絕版的命運。有時是因為無人聞問,只好自生自滅;有的賣完了不再刷,書迷搶著要而不得,一本書價飆到萬元是常有的事,對知識的流通非常不利。

有人覺得獵書找絕版書是樂趣,但我不這麼想,我寧願所有好書都可以買到,閱讀者不要花太多時間;精力與金錢在絕版書上面。

我希望世界上沒有絕版書。

然而這是痴人說夢,不可能的,就算版權問題解決了,就算很多人都在找某本書,但那些人的數量規模不夠撐起一刷的量,出版者不想冒險。畢竟一本紙本書再便宜,硬體成本也要二三十萬元,出版社怕賠錢,不敢重印,

唯一的救星,就是電子書。至少電子書可以解決成本這件事。

因此我對電子書最大的期待,不是它比較便宜,也不是方便攜帶,而是,我希望,電子書可以消滅絕版書。希望絕版書可以在電子書成本較低的優勢下,重現江湖。這部分以後再續說。

果子離群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