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夏民用功讀世界】編輯大人,麥擱催啊啦~我甲你跪好否?
「可以在小本本上劃上下週二要上稿了唷。」每月單數周,a編輯傳這種訊息來。
「親愛的,明天要交專欄喔。」每月雙數周,b編輯會傳這種訊息來。
「快寫好了啊,不用怕,一定準時給!☺」我這樣回覆,不忘送上假笑smiley。
老實說,我以前總認為專欄作家是非常好賺的工作,直到自己今年第二季接了兩個專欄之後,我才發現這真是一份苦差事。我才兩個都快要掛了,想到膝關節、宅女小紅他們身上綁著那麼多專欄,我都快下跪了啊啊!在此,我要為此向全台灣的 專欄作家們(不忘挪抬)致敬,您們真是辛苦了。
由於是週二上稿,我每逢週日晚上心情就會欠佳,好像全世界的星星都不會發亮了一樣,想說走到街上觀察路人聊天,順便找靈感,但總是只會得到「小屁孩回去讀書啦」的結論。(為什麼現在的小朋友都可以自在啪啪走,我們以前禮拜天晚上都已經在家看《超級星期天》的超級任務啊啊啊,是說現在禮拜天晚上沒有節目好看了嗎!NCC不用負責嗎!)要不就是開始焦慮地搜尋網路新聞,想方設法在裡頭找到可以描寫的觀點,但每次找到了驚奇的新聞點,卻會發現背景知識不足,於是又要花好幾個小時研究新聞案件的內容,但往往做完功課,才會發現當初的觀點一旦寫了,可能會太偏頗,然後引來可怕的批判聲浪。(當然也有我很滿意的文章招來驚天動地的按讚數和批評聲浪的,此時我只能說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就不要彼此為難了分手好嗎?)所以就宣告放棄,繼續找別的新聞來研究,就這樣一路忙到凌晨,然後睡覺醒來了之後,就會進入禮拜一的最焦慮時期。
每逢週一我總盡量不上臉書。就算上了也要保持低調,完全不看信箱以免讓編輯發現「已讀不回」,但鴨蛋再密也有縫,有時一不小心發了一篇美食文章或是心情咆嘯文,編輯就會在文章下面按讚(表示他們抓到我上網了)。此時,我就不得不點開收件匣裡頭的編輯來信,上頭通常寫著:「夏民大大,別忘了明天要交稿喔!」
我只好回:「我正在寫了啦,明天沒有問題的唷!」
「上次你也這樣說,但拖了兩天才上稿,點閱率有點差喔。」
「請你相信我啊啊啊!」嗚嗚嗚嗚嗚,有必要這樣逼我嗎,可惡的編輯啊啊啊,我當編輯的時候(現在還是啦)跟人催稿可不會那麼直接啊啊啊啊啊啊!
之後,一樣面對螢幕苦思,想辦法完成手頭上的出版社工作,一邊拜託靈感快來。但是想半天,靈感根本就缺席,唯一跑出來的是臉書上一篇又一篇的咆哮文啊啊啊!
但是,請絕對不要忽略這個「但是」,往往,臉書上的咆嘯文會變成一篇專欄文章的最原始核心。因為這類看似針對某些新聞事件或生活小事所生出的垃圾話或是激烈觀點,一開始只是發洩情緒,之後便放著不管。但這觀點通常會在日常生活之間跑出來,可能是無意識地和朋友聊著,或是會透過臉書留言的方式產生交流。不知不覺之中,相同話題好像打了好幾次草稿,也因為有了交流互動,讓論點更加深刻!噹噹噹噹!文章的骨幹往往一個不小心就會跑出來了,接下來只要完成就好。
這樣稍微遠離作品的方式,和海明威有一點像。
海明威習慣分配寫作時間,一旦停筆了,直到第二天繼續寫作的這段時間,他完全不會去想他正在書寫的題材。他要讓潛意識繼續運作,同時花時間傾聽他人說話,一切的一切只為了讓自己不會受困在題材之中,反而失去寫作的能力(請參考成寒翻譯的《流動的饗宴》,時報出版)。對海明威而言,寫作是紀律加上運氣,他用嚴格的時間分配,防止靈感之井不會一次耗盡枯乾,然後完成、交稿。
對於多數人而言,寫作不是靠謬思女神的關愛,靈感不會說來就來,所以當作家的絕對不能夠依靠靈感,尤其是專欄作家,我們一定要有紀律,每天逼自己一點一點慢慢寫,絕對不能變成只有嘴巴說會去運動健身但一直看youtube跌倒短片邊吃雞排的人啊!不然到時候一定會被編輯催稿到很沒有尊嚴的地步啊啊啊啊啊。
「所以這禮拜的文章呢?」我的編輯剛傳line來了,沒想到科技已經進步到編輯可以透過好幾種方式立刻找到作家催稿了,好恐怖啊啊啊,難怪中國要禁用(咦)。我從手機預覽讀到了,刻意不點開。「我知道你看得到,這禮拜的專欄文章呢?」她用臉書訊息繼續傳來,我該怎麼辦?
正好編按:
我甲你說,陳董寫的這一篇絕對跟敝人無關,我本人催稿都是拿酒瓶這種傳統方式,沒有在跟你line啊FB訊息的啦,那種東西當然是拿來約燒烤店熱炒攤,然後在酒足飯飽之際催稿才驚悚啊哈哈哈哈哈。(叉腰笑)好孩子要學陳社長即使嘴巴碎念還是乖乖交稿的好習慣喲!(偏頭睨其他專欄作家)
來看看海明威用「稍微遠離作品」的方式寫出來的一鳴驚人短篇小說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