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閱讀的姿勢

香港作家鄧小樺寫她曾挑九本書出國,在日本某城,買張小膠凳,坐在僻靜老街,看書,從晚上八點直到凌晨四點。我心嚮往,卻不能至。莫說出國獨遊我不會,長期閱讀我不行,單是坐在凳子上超過八分鐘便如坐針氈,何況八點到四點長達八個小時。

我臀肉薄,板凳木椅不耐久坐。這是在成功嶺當兵才知道的。在司令台下坐木頭小板凳聽訓,漸漸發現,怎麼屁股刺痛起來,彷彿無肉的瘦骨變成一根骨針刺在肉上。偏偏人不能動,不能站,抬頭挺胸,八風吹不動。

這時候很羨慕屁股肉肉的人。屁股有骨無肉,刺痛難挨,即使換坐塑膠材質的椅子,也不過減緩幾分不適而已,此中之苦非屁股正常者所能想像。

之後又發現自己不耐久坐,不只是臀瘦,姿勢差,更是主要原因,所謂「坐無坐相」,或駝背,或斜靠,或蹺二郎腿,或挺腹攤滑如泥。想那古人沒沙發,木頭椅四四方方,自然坐相莊嚴。今人自由便利,以致什麼坐姿都有,每為腰酸背痛上身所惱。

中醫師每有勸戒,好好坐,不要蹺二郎腿。不知何時養成習慣,我不蹺腿便不會坐,有時蓄意腳掌放平,不但三分鐘,腿又疊了起來。

坐不住。在家往往坐不了多久便躺上床或沙發。床上閱讀多舒服啊,尤其冬天。天凍,宜動,移動或運動皆宜。忌久坐,忌縮踞。然而熱水浴後,鑽進被窩,待被子裡比地球還暖化,翻看閒書,不亦樂乎。

床上只能看閒書。書不得嚴肅生硬,以免讀不滿一頁即沈沈睡去;書不得太厚重,以防瞌睡後脫手砸到自己。

在床上讀書,專家學者都說不好。有一說是此舉褻瀆書卷,如馬桶上讀宗教經典般。但書在哪讀不是重點,讀進去了沒才重要。若使心不在焉,跪著讀趴著念也一樣。

又有人從健康角度來說,躺著讀書,腦子的血量增多,心跳變慢,血液循環不好,容易疲勞,影響閱讀效率。更不用說,躺著時眼裡血管容易充血,用眼吃力,會讓眼睛疲勞。

但這事難講。若有人躺著讀,效率高,吸收好,何不就躺著幹?唐諾《閱讀的故事》有云,千萬別相信讀書只有某一種特定的正確姿勢,怎麼舒服怎麼讀,「因為讀書就是讀書,你沒有多餘的注意力分給別的事。」

中國近代讀古書最活用的人,那個叫做毛澤東的一代梟雄,就是躺讀界的代表人物。他讀的不是閒書而是《二十四史》之類的硬書。

老毛手不釋卷是出了名的,除了辦公、接見外賓、睡覺休息之外,其餘時間幾乎留給閱讀。他愛側躺在床上讀書,把書卷起來,左右兩面輪轉著看,每有心得,輒拿起床頭小桌上的鉛筆,畫些奇奇怪怪的符號,符號涵意或許只有他懂,可能怕日後忘記,他曾註記在一個小本子上。

這個閱讀成痴的人,斷氣前做的最後一件事,應該是閱讀吧。據說1976年9月7日,毛澤東過世前兩天,多次病危,多次搶救,又不斷昏迷。每當他清醒過來,就是要看書。最後一次,他醒來,提到一本書,但語言含糊,聲音微弱,沒人聽懂他要哪本書。他心急,示意給他紙筆,顫抖寫下「三」字,又用手敲敲床頭。床頭是木製的吧?秘書猜出來了,當時日本首相名叫三木武夫,聽說要下臺了,老毛想起這事,想要看的書就是《三木武夫》。

書找來了,毛澤東看了幾分鐘,又昏迷過去。這是毛澤東讀的最後一本書,也是一生中唯一未讀完的書。這資料出自《走進毛澤東的最後歲月》,郭金榮著。

不管平日讀書如何端坐英挺,姿勢如何標準,臨老多病,還是得躺著看書。既然如此,何不早點習慣躺著看書呢?以上,僅供只會老花而不再近視的中年人參考,年輕朋友不要學。

果子離群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