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黃易與我的青春
文/紅眼(群星文化提供)
那天看完電影,編輯Y 問我,有沒有看過黃易的小說?於是我腦海裡馬上想起,到底眼鏡背後這兩顆近視眼是怎樣煉成的。
讀黃易的武俠小說,跟讀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感受並不相同。對我來說,後者有種距離感,開始看武俠小說的時候,時不我與,無疑錯過了最繁盛的年代,那一年,古龍已經過身,金庸亦已經封了筆,連金庸群俠傳也已經聲名大躁了許久,電視在播的《神雕俠侶》,飾演楊過的是古天樂,而不是劉德華(再年輕一點的,跟我說是黃曉明……),再好看,故事內外都未免有點老態。用武林世界來比喻的話,金庸古龍的作品,對讀者來說就如少林武當,而黃易的作品,則不同於傳統的筆觸,成功破了舊有框架,添加前人不曾嘗試的故事要素,比如《尋秦記》的穿越時空,《大唐雙龍傳》的玄幻,天馬行空但不拖拉,像是一支無門無派,卻富有現代感的異軍奇俠。
談到少年時代,其實金庸、古龍的作品,大概在初中已經讀完,對於不喜歡看武俠小說的孩子,兩人的書都較難入口,只有班上為數不眾的男生之間,會有共同話題。倒是黃易的小說,則年輕時麾得多。那年《大唐雙龍傳》正在連載出版,隔兩個月一本,我總喜歡在下課後跑到小商場的書店,現在看來,那年居然會有告示板,寫著亦舒、瓊瑤、張小嫻和黃易的新作什麼時候會上架,實在叫人難以想像。更難以置信的,是這家小書店裡,偶爾會遇上鄰班的女同學——當然,她是來買新上架的言情小說。
就是這樣,我從此就覺得,讀黃易的小說很「潮」很炫目,是把妹的殺著。那時候,男生們在比的,除了口袋怪獸抓齊了沒,就是黃易的書追到第幾本,翻完《大劍師傳奇》和《尋秦記》,然後將《大唐雙龍傳》63集一直追到大結局,幾乎是我初中的時間軸,由於我要上補習班也要練羽毛球,還有游泳班,總是看得比別人慢。還記得羽毛球拍的包裡,總是塞得滿滿的都是黃易的小說單行本。黃易這名字,那年頭在男人的天下根本一時無兩。喔,那年頭《海賊王》才剛剛開始連載,《死亡筆記》?小畑健那時候還在畫《棋靈王》哩。閱讀,那種最原始的快樂,那年盛開得特別燦爛。
那是我年輕時與武俠小說最親密的黃金年代,不是沒有別的娛樂,而是追看小說的魅力和投入感,時代再變都無法被取代。眨眼間我就從那個每天蹲在馬桶看書的小男孩,變成一個要交出作品讓讀者可以一直蹲馬桶的小說家,當年那家小書店早已消失不見,但黃易的作品卻以電子書形式再度面世,換了媒體,似要再戰下一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