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不只是曾經

文/大麥町

1985 年,愛亞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曾經》出版,並且在1999年被改編為電視劇,無論是小說或電視劇,都引起臺灣社會很大的共鳴。書中女主角李芳儒的成長故事,可說是那個年代的許多臺灣人的生命縮影,而李芳儒與邱志維、邱志紹和黎平石這三位男主角彼此提攜、一同成長的感情史,也讓許多人回憶起生命中關於愛情的酸甜時光。

然而《曾經》的影響力並不只侷限於生長在那個年代的人們,過了三十年後,當我讀到這本比自己年紀還大的小說時,除了透過小說中的刻畫,開始對父母那一輩的生活風貌跟社會氛圍有所瞭解之外,貫穿小說的主題:「成長」與「愛」,可說是是我們這一生無法避免的重要課題,因此不同年紀的讀者,也就能從主角李芳儒不同成長階段的迷惘與欣喜中,得到共鳴:年少時的為愛癡狂、初入職場的挑戰、單身熟女對愛情的渴望與糾結……

有人曾問愛亞,《曾經》的中心主軸是什麼?能啟發人什麼?愛亞這般回答:「《曾經》無法包含這樣多偉大的問題,《曾經》很簡單,《曾經》很平凡,它只表達了一件事──『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曾經『幼稚』、曾經『自以為是』,更曾經狂熱的追求『愛』。」

也就是因為《曾經》的簡單與平凡,化解了時空的隔閡,讓不同世代、不同年紀的讀者,都能從李芳儒的故事中,找到一點當下的自己,然後讓愛亞書中的那句「在平凡的人生路上/若想走得鏗鏘有聲/就得有/愛」伴著讀者成長。

《曾經》寫的不只是曾經的故事,而是一面映照每個世代人們成長的鏡子。

本文收錄於《犢月刊 NO.19》,歡迎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