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推理與心理小說的界線《黃色房間之謎》
文/現在文化
推理小說乃源生於偵探小說的類型小說,結構依循著「罪案→偵查→推理→破案」的模式,人物架構則脫不出「偵探→案犯→第三人」的設置。在有公式可套用的情況下,作者與讀者們在做鬥智角力的同時,就少了份優勢。而「密室」元素的加入,則讓作者回歸上風,增添讀者的解謎樂趣與可讀性。
談到「密室推理」,自然少不了密室犯罪之王約翰.狄克森也稱臣的《黃色房間之謎》。這本由卡斯頓.勒胡完成於另一本名作《歌劇魅影》之前、一寫成名的小說,不乏他個人獨特的寫作風格:歌德小說的場景、浪漫主義的動機、神祕小說的詭譎,加上他本身記者的背景,將偵探小說的想像與推理小說的寫實完美融合在一塊兒。
在《黃色房間之謎》中,卡斯頓.勒胡從一件密室殺人案出發,由年輕的偵探記者路達彼帶領讀者循線挖掘出多年前的一樁秘密,找出兇手查出真相。謀殺、偵察、追捕等細節,則藉由小說、書信、日記、報導與偵查紀錄等書寫手法,幫助讀者從不同視角切入事件中心;此外,除了狹義密室,勒胡也運用了廣義密室(準密室:長廊盡頭、庭院死角),增加故事懸疑性。勒胡這本作品不僅是密室推理範本,亦具備心理分析與犯罪學的研究雛型。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黃色房間之謎》將密室推理中的「密室」寫進一個全新的層次,開創了密室小說的新領域,密室不再侷限於建築物本體空間之內,使得驚悚、恐懼的意味愈加濃厚,也讓卡斯頓.勒胡與《黃色房間之謎》在密室推理界成就無可超越的經典地位。
本文收錄於《犢月刊 NO.19》,歡迎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