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HQ事件的真相》的真相,我想說的是……
文/ 鉄鼠
Photo from christmasstockimages.com
這陣子常聽到「HQ~HQ~」,不明就裡的我就在那邊猜想這兩個英文字母是什麼字的縮寫,是「健康商數」(Health Quotient),還是「總部」(Headquarter),或者是「小丑女」(Harley Quinn)?結果通通都不是(這不是當然的嗎!)。搞半天,原來指涉的是近來席捲歐洲、風靡全球的懸疑驚悚小說《HQ事件的真相》。
故事本來應該到這兒就結束的,深陷HQ之謎的當時,距離這本話題作品的中譯本上市還有段時間。就算要讓鉄鼠來處理,應當也是等它問世。豈料,突然有一天……有本七百多頁的厚重書籍出現在面前,第一時間我以為那是 Thomas Piketty 《21世紀資本論》的樣書,定睛一看才發現是《HQ事件的真相》。
咦~瞎毀,它竟然這麼……這麼……有份量!
這下好了,原本對《HQ事件的真相》持觀望態度的我,開始有了興趣。HQ的「份量」激起我的鬥志和好奇心,定要找出它在歐陸暢銷、蔚為風潮的真相。我以爺爺的名譽發誓。
在調查《HQ事件的真相》前,稍微瀏覽了書籍簡介。暢銷作家馬庫斯.勾德曼陷入人生最大的事業危機,他再也擠不出任何字來,隨著逐漸逼近的死線,一場足以讓其身敗名裂、傾家蕩產的違約侵權訴訟眼看就要到來。為了掙脫困境,馬庫斯前去拜訪大學時代的啟蒙恩師哈利.柯伯特(Harry Quebert),希冀這位文學巨擘,他的人生導師與摯友,能夠協助他尋回靈感。然而,此回重逢,馬庫斯不僅發現哈利過去一段不可告人的秘密,更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哈利竟成了33年前兩宗命案的頭號嫌疑者。堅信自己的恩師、好友不會犯下此等惡行的馬庫斯,決定著手調查HQ事件的真相。
這是推理小說、懸疑小說常見的開頭,並無特別之處,非是我需要的線索,必須探索其他書籍資訊。當中有一行提到《HQ事件的真相》是「書中書中書」,表示其為多重結構書寫,這倒是有點意思,我向來喜歡運用這種手法的小說,但HQ顯然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這麼做的人。就在我準備放棄,打算先去吃冷麵填飽肚子,赫然瞥見網路上刊出的書評中,有人提到作者 Joël Dicker 在小說中為讀者上了創意寫作課。就是這個,終於找到它了!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在不破壞小說本身結構與閱讀樂趣的前提下置入他的課程。這意味著,我總算要踏進《HQ事件的真相》的現場。
讀推理小說/懸疑小說,或者是超過 500 頁以上的巨著,我習慣先觀察目錄。後者是為了瞭解全書結構,調整自身的閱讀節奏。至於前者,過去聊《殺戮之病》時,就看到作者可能會在此處設置機關,必須留意。結果,打開《HQ事件的真相》一看,眼睛馬上亮起來,還真有古怪──各章節的數字呈降冪排列。雖然意識到它的意義可能極為單純,但同類型小說讀多了,難免疑神疑鬼,所以我做了一個平常不會做的事情,翻到各章首頁,看看除了降冪排列的章節序外,還有什麼其他設計。結果,又賓果了!
章首除了從31開始倒數的數字及章名外,還另外附上一段文字,內容一看就知道是在談論寫作。我想這就是 Joël Dicker 在《HQ事件的真相》內為讀者所上的寫作課,但若只是如此,未免太突兀,也不夠有趣。所以,我在想裡頭肯定又藏了什麼花招。腦筋一轉,作者該不會是在自我指涉──抽離全書脈絡來看,章首文字是31道寫作小撇步,但在文本內,它揭示了作者的寫作目標及其完成——換言之,整本《HQ事件的真相》是這31道寫作小撇步的示例。
發現到這點,我知道無論如何得走遍《HQ事件的真相》的現場,鉅細靡遺地搜尋每一道線索,方能探知最終的真相。這道「詭計」實在太有趣了,原本吹毛求疵的我,都不得不靜下心一字不漏地讀完此書。多重結構,又是自我指涉,書中文字可能產生的各種連結,及隨之而生的幻惑作用,想到就覺得興奮。
最後我讀完《HQ事件的真相》了嗎?嘿,不告訴你。細節部份就不多說,深怕說著說著太過興奮,不小心提示重要線索,破壞各位的樂趣,降低揭露真相時的成就感,可就不好了。我只能說,作者 Joël Dicker 用文字編織出來的詭計,配合曲折迷幻的故事情節,讀者一旦踏入將再難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