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記者其實不好當!

文/口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threefatcats

曾經一度很羨慕美食記者的工作。不管是哪國的百年老店來台開張、國際知名大廚來訪還是當令食材上市,美食記者永遠有名正言順的機會可以搶先大快朵頤,近距離窺探美味的奧秘,簡直是夢幻工作啊!

不過,相信每個人也經常會有同樣的經驗,看了某名人、美食家或某報刊的推薦,懷抱著(菜上桌時會發光,或是鍋蓋掀開會有龍飛出來)「名家推薦必然不同凡響」的期待與憧憬,興沖沖的跑去嚐鮮,吃到最後卻覺得,根本就沒什麼特別的嘛!不禁想懷疑到底是推薦人品味有問題,還是受了餐廳的什麼好處!

過去總覺得這單純只是口味不合的問題,每個人喜歡的東西原本就不盡相同,但後來發現有時不僅是如此。一個優秀老練的美食記者採訪店家,不僅記錄眼前的菜,更會仔細去挖掘它的脈絡、它的情境、它的堅持,而這些故事,更在酸甜苦辣鹹之外,為眼前的食物多添加一份滋味,這份滋味,也許是人情,也許是趣味,更或許是記憶。有了它,味道就豐富了,厚實了。就像人們對所謂的家鄉味總是回味無窮。而現在我們有時專注在拍照打卡、有時忙於聊天磕牙,忽略了這個部分,一道菜的箇中滋味或許就因而少了一點。

號稱台灣「資歷最久、噸位最重、評論最兇、吃得最多」的美食記者王瑞瑤,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與犀利的筆鋒,詳實紀錄下近年嚐到的好味道,及它們的故事,成為她的第二本美食書《還想吃:王瑞瑤美食報告書2》,有時甚至還為讀者凹到大廚的不傳之祕。西餐名廚張振民擄獲各界政商名流的爐烤牛肉如何烤到粉嫩多汁?藏在新店深山中、帽子大王戴勝通大推的白斬土雞,是如何油亮可口、齒頰留香?更有巷弄間讓人暖心滿足的傳統小吃,像是華西街走過半世紀的老味道豬血糕,彈實綿密;鹽水的炭火焙烤雞蛋糕,外酥內軟,都讓王瑞瑤大呼極品。當然書中也附上了王瑞瑤推薦的餐廳指引,讓飢腸轆轆的讀者一飽口福。

其實,當美食記者也是有不為人知的辛酸。王瑞瑤就曾經受邀當台北牛肉麵節的評審,搭著計程車在台北街頭的牛肉麵店間狂奔,三天內臥底吃完30碗牛肉麵,甚至有一天總計吃了七小時,一共13碗的紀錄,光想都覺得駭人!撐到不行的王瑞瑤說:「15:00走到報社門口,我覺得自己像個懷孕七個月,大腹便便的孕婦,扶著腰、挺著肚,拖著浮腫的雙腿,扛著沉重的腦袋,走進報社發稿。」但是,「在三個小時內灌下二大瓶1500cc的礦泉水後,我發現我又活了,我又能吃牛肉麵了!」

嗯,看來要當美食記者不僅舌頭要比別人敏銳,腸胃乘載量和消化處理系統也需要天賦異稟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