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動有賺有賠,療傷止痛不期不待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Jim Fischer

文/怪熊

港府一個不小心,本能連消代打「挺」過的學生抗議,在天橋與大樓間燎原,演變成大規模市民運動。從中環到銅鑼灣,零星自發的港民與有組織經驗的運動者,「串謀」出六、七處聚集點,任憑港警橡膠彈和催淚彈齊發,天瀑雷雨,人潮散了又聚,兼且習近平打算切割梁振英,總算讓市民辛苦撐到中共十一國慶的今晨。市民未直接干擾升旗儀式,但場外有一定人數報以噓聲,而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受訪時也再次「勸」梁振英回應市民要求。

這一個不小心,就是警方拘留黃之鋒,甚且侵入他的住處,帶走電腦等私人物品,踩過線,引發港人普遍反感,幾乎可說是「雨傘運動」的直接導火線。鷹犬滿心邀功,淨想幫主子割草清石鋪好毯子,結果馬屁沒拍到,反沾了滿手屎。這種心態及其在政治困境中不意開拓的局面,倒是不分港台。《318佔領立法院》和《暴民画報》都從參與者的觀點,略微觸及這些說小不小的細緻轉折。

說來唏噓,崛起的中國一手軍武示威,一手以經逼政;鎂光燈前是領導人的漂亮話,檯面下細緻的基層統戰也沒有停過。局面困窮,偶然爆發的事件則演變得太快,很少書本能供我們的經驗靠泊。當我想理解電視機裡、訊號彼端的SNG車轉播的事件,走進書店卻發現作者多半操之過急,欲將複雜的經驗兜攏在太高太浮泛的命題底下,缺乏比較「中層」的理解與知識。

「中層」,比方說組織抗爭群眾的技巧與注意事項,比方如何治療「運動傷害」,比方記述沒寫進新聞但其實攸關我們評價的事件(例如佔領立法院時,議場二樓被排除在一樓決策之外,相信這次香港佔中,關於「佔中三子」或「長毛一跪」等關鍵人物與事件,也有許多未公開情報)。三月台灣佔領立院運動後,出版界紛紛投資此題材,上面提到的兩本書,算是其中相對有新意的嘗試之二。

之三是《魯蛇之春》(敬請期待電子書)。這本書著墨於「怎麼把人組織起來」、「參與運動前中後,我可以做什麼」等務實的經驗匯報,初次上街頭的朋友尤其受用。願意看兩本的讀者可以比較一下《革命將至》:這本雖然還不少觀點一針見血,但它提出的運動實務建議,在台港中的狀況,總讓人覺得「ㄎㄟˊ ㄎㄟˊ」的窒礙難行,或許是因為原書主要是在法國的田水裡抽長的,越淮而來還是要「ㄑㄧㄠˊ」個一兩下。

如果你知道竅門,漫畫和詩也是很重要的大補丸。《哀傷浮游》很精準地掌握到七年級面對這時局的心情,它的幽默有時很黑,有時拐了太多個彎,但或許就是這樣迂迴幽深,幫我們跟世界之間留下了一點緩衝。不爽的時候可以看,看了會更不爽,屢試不爽!

詩對出版社來說是票房毒藥,我們通常也懶得花心思讀詩。不期待自己「讀得懂」,更讓人難過的,或許是我們不期待讀懂之後能「獲得什麼」。怪熊認為,不妨就把讀詩當成點精油吧。比方說這首:

珍奧斯汀的紙條

據說會再下三天的雨
屋子裡的人們都忙於自己的事
閱讀,跳舞,交談或織補
壁爐前的狗也專心
守護著睡眠
而我
看見每一朵花剛好插在瓶中
竟找不到多餘的空容器

我疲倦上樓
迴梯間
有一幅主人畫像
他的眼神彷彿暗示我
人生的此刻風雨雷電交加
上樓是一種選擇下樓也是

這或許不是《玻璃》裡特別好的作品,但當時某個默默去靜坐的私大學生,無人攀談的深夜,難保沒有這樣想過:「我究竟該做什麼?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

香港市民是人手一把傘,台灣人好像比較習慣前面有人帶頭,後面有人架棚。但還是會有人這樣自問吧?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