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園區是筆好生意?

文/鳳梨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othree

最近《La Vie》雜誌主辦的「2014台灣文化創意產業100大獎」,高雄的駁二藝術特區擊敗了台北市的松山文創園區及華山文創園區,成為專業評審心中最好的文創園區。這個新聞又引起了許多人心中的疑問:什麼是好的文創?什麼是好的文化園區?

《藝術,以XX之名》中,研究文化的前輩詹明信如此說到:

「據點藝術」(site specific art project)是這麼發生。主辦地區找一群國際藝術家,到特定區進行據點對話,藝術家可能追尋一些歷史事件或典故作世說新語的新詮釋,也可能利用當地經濟資源或生產線,作出一些對話性的作品。據點藝術方案已到了可以公式化教學的階段。

想起之前聽過老前輩說華山文創的創立是多麼的辛苦,篳路藍縷,聽的都要感嘆創業維艱。華山的成功(想想〈簡單生活節〉),引領了更台灣各城市競相投入文創園區的發展,也解決拆除老園區時所遇到的抗爭。到了松山文創,老空間的改為展覽場已不在引人注目,甚至越來越讚嘆的,是老空間本身或是那座宏偉的複合式商場。對於文化的想像貧乏,導致多數的園區過於相似。文創園區在印象中已經被簡化為展覽、餐廳、文青商店,對了,文青商店賣的東西全台都一樣,有人會說:『這就像購物商城啊,不是他賣什麼我就賣什麼嗎?』,這也引來一群『文青』人潮。

馬克.吐溫(Mark Twain)在1900年前往巴黎看藝術博覽會兼觀光時有過一段描述。當時巴黎文化局大興文化廣告,為了有「真結構」的生活現實感,連「屠宰場」和「無名屍間」都列入觀光景點。馬克.吐溫在參觀「無名屍間」時,環顧四下的觀者百態,終於寫了:「參觀死人的這些活人,實在比死人還難看,還令我驚悚!」馬克.吐溫之言,一針見血地指出觀光客的德性,也成就了觀光的賣點。

當然這群『文青』人潮沒有馬克.吐溫筆下的觀光客可怕(參觀無名屍間,這可以拿來拍電影了吧!這又可以創造一個園區了),但對於文化不瞭解,導致他們無法理解在地的生命力,一方面期待文化園區好逛好買,一方面又厭惡文化園區彼此雷同,結果是許多文化園區迅速沒落,依賴著假日維生。

這種結果一半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檢討。過於需要觀光客,過於的強調縣市評比造成了單一的「觀光者的視野」。

「觀光者的視野」雖被歸於一種非常態的「休閒階級視野」,但每個城市卻又要因他們的過境而考慮便利和傳統的提供。

回頭看看高雄駁二的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複製了多少華山的經驗,而是真正的與當地結合。沒錯,一樣有餐廳有表演有商店,但與週邊結合的生命力,除了遊客,更多的是四周居民的自由流動。回頭松山文創,幾乎變成購物才會想要去的景點,對文化來說,成為一種諷刺的存在。台灣的地方觀光發展老是會做一些奇怪的舉動,例如苗栗土樓(真的是ooxx又oo),或許是被「觀光帶動藝術」或是「藝術帶動觀光」口號沖昏了頭,忘了那只是我們觀光客一個美麗的誤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