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安不要偷懶了】性工作議題的哲學概論:賣淫的倫理學探究

對於性交易的正當性,我有過一陣子的鍵盤關心。我大學時在部落格上寫過一些文章,支持性交易合法化。那時候的立場雖然是出於自己的自由主義傾向,但基於我對相關事實和理論的不了解,文章討論的內容很膚淺,幾乎沒有到達哲學思辨的程度,而是花了許多時間,來處理那些庶民日常的論點,例如:

  1. 你老實說,你是想要買春才在這裡支持性交易合法化對吧?
  2. 如果性交易那麼好,你怎麼不叫你女兒出來賣?

現在看來,我當時面對這個議題的方式和心理準備,可以說是非常的天真,認為性交易就跟其他勞動一樣,是人權的一部份,是人應該要能自己決定的。記得自己還舉過這樣的例子:

妓女跟按摩師,都是用自己的身體帶給別人舒服,為什麼我們對妓女有疑慮,對按摩師沒有?

那時候,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顯而易見:反對性交易的人自己想太多,認為性交易有其特殊性,跟其他交易都不一樣。至於實務上性工作者遇到哪些困難,有哪些數據需要討論,我都沒有研究。

那樣的討論方式不理想,因為我只是在說自己想說的論點,並沒有跟那些真實存在的跟我立場不一樣的人對話,並試圖化解他們的顧慮。

幸運的是,有一些人跟我很不相同。

性交易的論點攻略

初次翻開《賣淫的倫理學探究》,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本很複雜的書:內容密度很高,各種論點和各種細節塞得滿滿的,幾乎沒有空間容納廢話。但是如果把它當成是對於「那些反對性交易的人的顧慮」的整理和回應,整個理路就比較容易進入。

作者甯應斌是中央哲學所的教授,長期關注性╱別相關的哲學和社會議題,性交易的問題自然也在其中,這本書可以說是幾十年來性交易哲學論戰的重點整理。甯應斌在性交易上的立場偏向自由主義,認為在恰當的合法化架構下人有賣淫的自由,而他也不吝於讓這樣的立場展現在書寫和批判的力道上。在我看來,這反而使得這本書更好懂:這本書的內容,就是甯應斌說明自由主義者可以如何回應保守主義和某些女性主義者的顧慮。我對於性交易相關的哲學學術討論並不了解,以下就一個學術普及工作者的角度,來說明為什麼我喜歡這本書。

倫理學的用處

我在哲學普及工作裡,有時候會碰到一種擔憂,是關於「哲學似乎不提供答案」這件事。提出擔憂的人通常對哲學還算有興趣,但對於哲學總是「給了很多理論和說法,但總是不告訴我們正確的答案是什麼」感到不太踏實。

我知道有一些哲學人就算嘴上不說,但心裡對這種問題嗤之以鼻,覺得一心想要追求標準答案,是被僵化教育洗腦的結果,或者覺得哲學的價值,就是在於沒有正確答案。

或許台灣人喜歡正確答案的心態,真是來自不理想的教育,不過我通常不會主張,哲學的價值是在於沒有正確答案。我認為這個說法有一種錯誤的暗示:對於哲學問題,「怎樣回答都可以」。

對於哲學問題,當然不是怎樣回答都可以,不然哲學就變成想像力遊戲了。就跟任何其他學術一樣,哲學需要想像力,但同時也有一定方法和原則,來判斷答案是否文不對題、是否符合邏輯。這些方法和原則反映在傳統哲學討論上,構成一套很有趣的現象:大理論的是非很難說,但是小論點的對錯則往往有機會區分。

例如,就倫理學來說,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是否符合事實,這還在爭論中。但起碼我們已經知道,如果把「效益」定義成「快樂的經驗」,那效益主義八成不會成功。哲學的是非對錯,往往呈現在我們把抽象的想法越描越清楚的細節中。

魔鬼藏在細節裡

《賣淫的倫理學探究》裡,這樣的現象很明顯。除了介紹各方立場的分類,甯應斌也討論各種論點的細節。這些細節往往是可以區辨是非對錯的。

當然,在閱讀論述時,我也時常鼓勵讀者秉持這樣的態度:「這些論點還沒有窮盡所有可能的想法,所以就算我現在認為A是對的,也不代表我明天不會想到什麼好論點來擊敗A」然而,就算是把這樣的態度放在心裡的人,大概也可以認同,這本書裡登場的那些論點之間,往往具備「如果沒人來救援的話,A就要被B擊敗囉~」這樣的關係。

例如甯應斌介紹「性愛應該具有相互性」這個論點:

相互性,指的是人和人秉持互相滿足、互相使對方愉悅的態度,來進行互動。某些反對性交易的人認為,若一場性愛缺乏相互性,代表至少有其中一方,是把對方當作讓自己得到性愉悅的工具,這樣一來,這場性愛就有物化、工具化的副作用。

而他給的反駁則包括:

  1. 若缺乏相互性就會導致物化和不道德,那大多數的服務業都會變成不道德的。
  2. 有一種說法是,「性」是一種特殊的服務業,因為性涉及人格和自我,所以這種「相互性的要求」只限於性。但是這種說法令人質疑,因為許多服務業都涉及人格和自我。
  3. 非賣淫的性也不見得就有相互性。我們完全可以想像,伴侶之間的性愛中,其中一方並不秉持著希望對方愉悅的動機或態度在參與,而我們並不會因此就認為這場性愛構成了什麼道德錯誤。
  4. 相關論述還很多,請見本書〈性應該是相互的,賣淫的性沒有相互性〉一章。

從這些論點攻防,你可以看出哲學學術辯論的理路。哲學就和其他學術研究一樣,要求論者的說法不但不能有自我矛盾,而且還必須盡量和其他被大家認可的常識一致。

珍貴的瑣碎

在讀這本書之前,有些人可能沒有想過,討論性交易的問題,竟然會討論到「相互性」這麼專門的概念(可能有點專門到「根本就是為了這個討論被定義出來的」的感覺)。甚至可能會覺得這些討論太瑣碎,不像一般認為的「哲學討論」那樣宏大和深奧。
我必須說,這種瑣碎,就是當代英美哲學研究的面貌之一。在我的理解裡,當代的哲學進展不只來自偉大思想家的洞見,也在於全球哲學學術社群能分工處理,這些洞見彼此接觸時,一個個冒出來的那些瑣碎問題。
就算脫離學術來說,這些瑣碎問題,也是對批判思考有興趣的人容易上手的教材。因為它們足夠具體、往往伴隨著夠多脈絡出現,所以讀者能專注於問題本身,降低歧義和離題的危險。

結論

《賣淫的倫理學探究》不是哲學普及書,而是一本整理檯面上的討論,並且加上評論的學術著作。在這種意義上,它不會刻意加上有趣的例子,並且省略複雜的思路,來取悅讀者。但甯應斌清楚的筆法,依然讓這本書成為以哲學角度接觸性工作議題的好入門(我想,或許是中文世界最好的入門)。特別推薦給下面這些人:

  1. 對性工作議題有興趣的人。
  2. 總是想著「太有趣了,關於這個論點,還有沒有其他回應方法?」的人。
  3. 不畏懼多層次複雜論辯的人。
  4. 想了解對手的性保守主義者。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Alijah Villian

作家專欄-朱家安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