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培瑜:繪本,會為你打開認識孩子的第一道門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speedbug
文/何宛芳
簡單的文字,搭配著圖片,三兩下就可以消化一本,然而讀起來輕鬆的繪本,卻常會被認為是專屬於孩子的讀物,甚至,還有不少人對於繪本的存在半信半疑,甚至覺得那是騙錢的玩意!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曾經在花蓮經營凱風卡瑪兒童書店的陳培瑜,對於繪本有很不同的想像。
她認為繪本不僅可以為孩子累積基礎知識與豐富字彙,還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即使是大人,也可以在閱讀中,得到深刻的學習。「繪本就是打開認識孩子的那一道門,」可以看出孩子近日的心情與想法,還能創造親子間的高品質互動,而這一切,都可以從每天20分鐘的「朗讀」開始!
繪本初體驗《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每天固定為孩子讀三到五本故事,目前已經累積為孩子念了超過3,000本故事的陳培瑜,自己與繪本的緣分,反而來得很晚,是在攻讀研究所時,才透過一本《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打開了對繪本的認識。
故事裡,一隻小兔子向一隻見多識廣的老驢子發問:「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有趣的是,雖然這問題是由小兔子首先發難請益,但每當老驢子要開始解釋時,小兔子便會被周圍其他有趣的事物吸引了目光,三兩下,就跳走了。

執著的老驢子,每天都念念不忘要小兔子記得回來找他,讓他說明「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淘氣的小兔子,即使每次都應允隔天就會乖乖聽話,每天卻還是不斷重演著,被其他事物吸引走的情節。
只不過,即使小兔子從沒聽到老驢子的說法,他仍靠著自己的觀察與參與,認識了更多元的大自然現象。
透過小兔子與老驢子對話與態度的對照,讀者可以深刻感受到成人對「單向溝通」的堅持。「有時候大人就是那個老驢子,」陳培瑜說,而這故事給了當時在念教育的她極大的震撼:「為什麼給老師看的卻可以用這麼簡單的文字來寫?」
如何選書? 聽孩子的準沒錯!
「圖畫書讓我對人生有不同的詮釋,也是我認識孩子的起點,」陳培瑜解釋,常常有家長會問她到底該怎麼選繪本,但她的答案真的很簡單,就是單純的信任與尊重,而且從孩子挑書的選擇,就可以觀察出孩子最近心裡的想法。
「只要你相信小孩的大腦並不小,他就不小,」她指出,許多家長都會試著左右孩子選書的決定、懷疑孩子是否聽得懂某些文字,或甚至會不希望孩子買已經看過的書,但事實上,這些不過都是大人的庸人自擾罷了。
「即使是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年紀也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即使到了國中,都還是會有不同的想法,他或許說不出口,但是所有感受都會在他的心裡。」

陳培瑜進一步以自己的孩子為例解釋,最近她就在孩子的要求下為這一對八歲與五歲的寶貝們,朗讀一本《荷馬史詩的故事》,即使翻譯語句艱澀,連她自己舌頭都要打結,但兩寶仍然聽得津津有味,就算有些地方孩子現在還不懂,但她也不以為意,因為她相信「只要有系統的為孩子讀,問題必然會在另外的某一本書得到解答。」
因此,關鍵仍是爸媽是否能夠帶領孩子,一同在書海裡持續探索。
朗讀 最單純卻也是最豐富
陳培瑜鼓勵爸媽們多多開口念故事,而且念故事也不若想像中困難:不需要誇張的表演與戲劇性的口吻,只要簡單的朗讀,就能夠讓孩子領略單純的文字之美。

陳培瑜觀察,一般坊間的故事屋,包括布景、服裝、說故事的姊姊,都是將故事演繹成「戲劇」,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裡聽故事,心反而是「動」的。「看一個戲劇不會讓孩子愛上閱讀……閱讀要回到心裡面或是與故事的互動,即使是零、無感也是一種互動,」她說。
此外,她也建議家長不要利用繪本作為學習注音的工具,因為文字在拼讀的過程裡,會被支解成一個個的注音符號,不但美感盡失,還會妨礙孩子對故事的理解。
「我不認為自己在幫孩子讀故事,而是利用讀故事的時間自己也在讀一本書,跟孩子進入故事裡、為自己讀繪本,」每天20到30分鐘,就是與孩子互動的高品質時光,這樣的享受,近在咫尺、不必遠求。
的確,最簡單也可以是最豐富,跟爸媽在一起的時光,永遠都會最值得珍藏的一刻。爸爸媽媽們,不如,今天晚上就請孩子挑幾本書,一起來為孩子朗讀吧!
陳培瑜的認識繪本口袋書單
-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 《再次灑下幸福的種子》
- 《愛花的牛》
- 《遲到大王》
- 《獅子的新家》
- 《女巫》
- 《盧卡與生命之火》
- 《什麼才是真的》
- 《我等待》
朗讀十禁
- 別讀自己不喜歡的故事
- 發覺選錯時,立刻換書
- 不要認為每本書都必須與課業有關
- 先聽書再看電影或影集
- 不要被獎項迷惑
- 沒有足夠時間不要開始朗讀
- 不要朗讀到一半時解釋故事
- 每天專注20分鐘就很棒了
- 別把書當成威脅的工具
- 不要企圖與電視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