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貓出版偵查課】易讀性的基本法則(三之一)
上篇談易讀性,說的是如何讓讀者忘記「我正在看字」這件事,因此可以把全副心神專注在內容本身,不要浪費力氣去辨讀字體。這在版面編排可說是唯一的原則。符合這個原則的版面不可能難看,不符合這個原則的版面,就算美也是失敗。那麼怎麼做才能有易讀性呢?
幾個重要的注意事項條列如下:
一、版面記得要留適當邊界
文字一定是表現在版面裡面的,就算是螢幕也是一種版面,文字如果緊貼著版面邊緣,帶來的是緊迫的焦慮感,讀起來壓力很大很難喘息。有些平面設計會故意這麼做,以取得某種張力,但內文這麼做只能說是太超過了。內文的緊張感一定要從文字的敘述來,那才是情節裡的緊張,你用視覺強迫的緊張,只會讓讀者難以對內文專心——結果讀者反而無法專心體會情節。
邊界在傳統書版稱之為天、地、裝訂邊和裁切邊。通常天大於地,但也會看到地大於天的設計,但我從未見過合理的地大於天的設計。地大於天使版心高高吊在頁面上,危危晃晃,好像要叫讀者分一顆心去注意它會不會塌下來。
適當的邊界到底要留多少?關於這個,有個術語叫做「版面率」,就是指版心在頁面當中所佔的面積比率。版面率越高,容納字數越多,頁面也顯得熱鬧、緊張;版面率低,能放的東西少,但相對頁面則顯得安靜。大部分時候我們需要在這中間找到平衡。
要注意邊界有時候指實體裁切的紙張邊緣,有時候指任何畫出來的區域,如框格、表格內的儲存格、用底色鋪出來的小方塊(Box)等,這些都應該留邊界。甚至鄰接繞圖的文字,也應該要留邊界,否則會讓閱讀變得難受(見下圖):
二、版心位置要固定
在專業的排版軟體上,你要讓每一頁的版心位置不固定會很困難,因為程式通常就預設一本書的版心位置是固定的。可是我還是不斷看到許多書版心位置、大小、寬窄竟然是不固定的。
版心固定不只是美學或風格的考慮,版心固定可以提升閱讀的易讀性,我在<長卷與翻頁>裡說過:
張頁式翻頁每次的新頁新行都在相同位置,所以大腦不需要花力氣搜尋、判斷,它只要照舊就可以找到新行,開始順利閱讀,大腦可以用所有的力氣去理解文本,而不必浪費額外的認知負荷。
除了讓大腦好找,版心固定還有另一個直接的好處,就是排版效率。你不再需要為書的每一頁規畫版面,只要設定全書通用的左、右頁、章名、書名頁,全書統一就可以讓排版效率大幅提升。而現代排版軟體可以用很簡單的方法完成(如果你想知道你的美編有沒有用這種高效率的排版,關鍵字是:主頁)。
三、底色要夠單純,和文字間要有反差
反差在紙本上大約不成問題,市場上供應的印書紙全是白色或米白色,因此印上黑字自然就會有足夠的反差。紙本比較常見的問題是底紋或底圖。有些人喜歡在內文字底下襯印底紋,用來顯示他的版面有某種獨特的氣質。
氣質有沒有不知道,易讀性絕對是大大失分。閱讀很簡單,我們先認出字的輪廓,再跟記憶裡的字彙比對,如果底紋在字下,光是要認出字的輪廓,就是對大腦視覺運算單元的苛刻考驗,很多人會說讀這種版面會「讀到頭痛」。因此我一直很難理解喜歡這麼做的人,為什麼看不到這麼明顯的問題?難道他們都不讀一下自己設計的版面嗎?
這種問題在部落格時代尤其明顯,想要表達頁面氣質人很多,而知道易讀性重要的人很少。(我上學期在淡江的實戰出版課堂上出過一個測驗,請學生到 UDN 的部落格去抓有哪些版面違反了易讀性原則。XD)
大部分紙書採用略帶米黃色的印書紙,因為純白色配上黑色油墨反差太高,視覺容易疲勞,所以在螢幕顯示時,我通常會在自己的部落格鋪上一層淺米色( #fdfcf5)以便模擬印書紙的顏色。
螢幕底色還有另一個議題,長期以來在偏好者之間爭執不休,那就是到底是白底黑字好讀,還是黑底白字好讀。
在我看來這實在是毫無道理的爭執,因為全世界所有注重易讀性的媒體,毫無例外都採用白底黑字(或者淺底黑字)。事實上整個電腦螢幕顯示趨勢,也是從 Dos 時代的黑底白字,轉成視窗時代的白底。我們確實會碰到某些系統以黑底為標誌,但絕大部分網站、作業系統採用白底,這也是我們現在眼見的事實。(未完待續)
下期有更多易讀性原則,歡迎繼續收看:頁面參考線、行距、字距、字級、字體、對齊、排版禁則。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Ed Your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