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東京暫停》:日本的某些樣子
近讀一書,《東京暫停》。暫停,有多重意義,一指作者因為短期研究,短期居住於東京,一指心境的暫停,暫時離開職場,休養生息。此外還有一層意思,令人怵目驚心,作者黃雅歆在東京遭逢三一一地震海嘯巨變,她形容:「世界突如其來的裂縫,讓原有的律動暫停了。」
在歷經毀滅性的災變後,黃雅歆領悟到不少事情。她融合抒情、敘述、論說等手法,寫下她的日本觀察。
有些書讀得很快,有些書慢,還有一種既快且慢。既快且慢的原因是,文筆流暢,內容輕淺,但寓有深意,宜慢慢品味,細細思索。《東京暫停》就屬此類。
我聯想最多的是書裡對日本文化、習俗與社會各方層面的觀察,以及與台灣的異同比較。
黃雅歆以韻致的文字,表達她透過細微觀察與感受,於常民生活捕捉到的靈光片影。書中敘述日本人多禮而彆扭的一面,一些我們習以為常、不以為意,日本人卻大驚小怪、耿耿於懷的事。不少案例以咖啡店、餐飲店為場景。
例如:一個人上餐廳享用正式晚餐會引人側目,如拉麵店、吉野家這種店,「女生很少會一個人上門的。」「雖說也沒有具體的規範,但女生一個人出現在這樣的店裡就是怪。」
這類對女性的制約或女性對自己的制約,顯現在很多地方,可能不是我們台灣人可以理解的,比如她在販賣機買飲料,當場喝起來,男學生經過,「看到我會狐疑的瞄一眼。大概很少有日本女性會一個人在大庭廣眾之下站著喝飲料吧。」
又像咖啡店,顧客在裡面閱讀、寫作,不是司空見慣的事嗎?但她寫道,日本大學附近的咖啡店人文氣息濃厚,尤其星巴克這樣的店,顧客「無論在店裡閱讀或書寫,店員多半心照不宣,也不會多問。」可見日本人在咖啡店的消費形態,與台灣多麼不同。
另有一篇〈粽子〉,黃雅歆從災後小學延後的開學典禮中,看見日本人透過儀式找到「療癒與前進的力量」,進而體會到,在日本,集團化、儀式化的活動(像賞櫻賞楓),其實是面對無常的無奈,因而特別珍惜瞬間的繁華,即使做的是「年年都有的重複與恆常」,也樂此不疲。
書中種種對日本民風的印象,來自生活觀察與體會,以及與日本友人談話得來的綜合印象。我喜歡閱讀這類作品,但也十分謹慎、敏感,留意作者有無以偏蓋全的毛病。
以偏蓋全,以黃雅歆在這書裡用到的詞,就叫「被武斷論述」。這詞有點拗口,講白點就是「刻板印象」,是以個案概論全體,說不客氣點就是井底觀天,一概而論,例如:「某某國人都如何如何」,或把一個團體的人(同一個籍貫、職業、性別……)的人,都冠上同一個形象、性格,統一成為一個共同樣貌。
但怎麼可能呢?人有百百款,「都」若改成「多」,勉強可通,例如:某某族群的人多半熱情,某個星座的人較為戀家,某政黨的主要支持者相對而言比較保守云云。但這些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是多半而不是全體。
這個差別,顯現在我們對人的判斷,有時候化點為面,只憑他的出身背景,然後套用公式,輕率評斷,忽略個體的可能例外。
於是我深深記得的,關於電影「海角七號」。有人批評導演拍得很假,因為日本女人不可能在公眾面前凶巴巴的大吼大叫,可見導演不瞭解日本人……。像這樣的評論,是要告訴我們,古往今來所有日本女生都不可能、沒有任何一個,會暴怒會發飆嗎?論者無知若此,令人苦笑。
我每次聽人家談起旅遊觀感,或者分享與各國人士相處經驗等話題時,特別留意其樣本的分母有多大?是在一個地區晃個幾天,或因緣際會認識了幾個該國人,便以極其有限的抽樣,去得出某國人都如何如何的結論?或者認真的常期蹲點,深入查訪?我所願意閱讀到的,是以個別經驗結合他人意見,透過閱讀或訪談或實地走訪或相處,擴大視野與樣本數量,所做出來的綜合觀察,唯有如此才不致以偏概全。
《東京暫停》的論述是讓我信服的。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Trey Ratcl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