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wikipedia

喬治・歐威爾:我寫作,是為了揭露謊言!

文/歐小編

我感到一陣巨烈的震動──沒有疼痛,只是一陣猛烈的震動,像觸電一般;震動之後,我只覺得虛弱無力,類似遭電擊的感覺,全身麻木。我面前的沙袋被震得很遠。我想如果你曾被閃電擊中過,你將體會得更深刻。我馬上意識到自己中彈了⋯⋯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裡。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這場內戰是佛朗哥將軍與西班牙共產黨領導的共和軍之間的戰爭。共和軍這一方,除了在當地募兵,還招募了幾千名國際志願軍。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為了實踐心中對社會主義的支持,便帶著一種成人就義的浪漫,加入了這場戰爭,成為共和軍的一員。他在前線待了六個月,直到在韋斯卡前線的一場戰事中,他的喉部中槍為止。待他回英休養後,便動手寫下這本記錄那場內戰的作品《向加泰隆尼亞致敬》

一說到喬治.歐威爾,大家馬上想到的,應該就是他的代表作《動物農莊》《一九八四》。在《動物農莊》中,他以犀利敏銳的筆觸,假寓言故事的手法,敘述在英格蘭的一座莊園內,動物們醞釀一場革命的過程與蛻變,以此來批判當時以史達林為首、借社會主義之名而行極權主義之實的真貌;而在《一九八四》中,他預言了極權主義隨著科技進步發展到極致時的情境想像,令人為之悚然。

這兩本著作,被視為英國史上不朽的諷世之作,也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小說。而歐威爾也因此被視為是「歐洲永恆的良心」。但各位讀者們或許會好奇,在二十世紀初以降,那個思想主義紛呈、政治情勢激烈變化的時代,歐威爾是如何擁有這如先知般的眼界?

關於這一點,我們或許可以從他人生中多變的生活環境培養出的敏銳觀察力,以及他對自己認同價值的行動驗證力找出脈絡。

歐威爾生於英屬印度比哈爾邦的一個下級官員家庭,他的父親任職於印度總督府鴉片局,家境並不寬裕。在他兩歲時,除父親外全家返回英國生活。在歐威爾日後的散文中曾提到,在他五、六歲的時候,就知道他的未來要當一位作家。在十六歲時,更愛上了用文字堆疊出的聲韻與聯結的藝術。

歐威爾先是讀寄宿學校,在校園生活中已深切感受到極權式的管理之弊,他靠自己的實力考取獎學金,進入當時英國最著名的中學──伊頓公學。畢業後,家境無法支持他升學,他便參加公職考試,加入英國在緬甸的殖民警察。在服役五年期間,他見識到西方殖民主義在被殖民國家的殘暴,使他最後決意離開。

回到英國的歐威爾,開始了四年的放浪生活,他輾轉在英國及歐陸流浪,試著寫一些小說,為了生計,他做過各種工作,深入社會底層,漸漸地形成了他反對極權、接受社會主義的意識。1933年,他開始有作品在英國及美國發表出版,也漸漸受到當時的文壇及評論界的注意,也因此受邀為雜誌寫專題報導,讓他到英國北方工業區,考察當地的工人生活實況。

寫作一直是他心儀的志業,也一直筆耕不輟,而他每一段人生經歷,自然也就變成他寫作的素材,《緬甸歲月》(Burmese Days)以他在緬甸的生活為原型發展的小說;《巴黎倫敦落魄記》(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記述他在歐洲放浪生活的故事;《通往威根碼頭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則是對北方工業區工人生活做的報導文學。而這本《向加泰隆尼亞致敬》,當然就是紀錄著他參加西班牙內戰時的過程。

而經由這些生活歷練、異文化衝突觀察,再透過文字的沉澱洗鍊,或許就是造就歐威爾能洞悉時局的原因,也在之後能成就出那兩部深刻影響二十世紀的經典作品。

《向加泰隆尼亞致敬》以直率的口吻,忠實紀錄著他在西班牙戰場所經歷的種種,包括共和軍說穿了只是一群烏合之眾,前線的寒冷比敵人更可怕,僅是用「投降就有奶油吐司可以吃」這樣的話語就能招降敵人……。在歐威爾幽默的形容下,西班牙人的隨興風格和戰場上物資及軍事訓練的缺乏,總令讀者震驚不已,卻又引人發噱。除了那些戰場故事外,歐威爾也準備了兩章來說明當時的社會主義及共黨派系問題(第五章)和他所親見的時局(第十一章),且他似乎完全了解一般讀者的閱讀感受,所以他甚至在文章開頭處提醒大家,如果對這些較沉悶但對有些人來說很重要的段落沒興趣,可以跳過。

歐威爾曾說,「我寫作,是因為我想要揭露一些謊言,吸引他人注意真相。」在1930年代,世人還對史達林所主導的社會主義抱持著浪漫的幻想,而歐威爾實踐了他個人的理念,親身投入戰爭。而在這場幾乎使他失去生命的戰事中,他看透了史達林的真面目,用他的筆揭露了共產國際對西班牙內戰所傳遞的不實訊息。即使這會激怒他過往的同伴,先驅者如他,依然勇敢向前行。

延伸閱讀:

    1. 厭惡宗教的終身教友,藐視女性的平等信徒──充滿矛盾的喬治.歐威爾
    2. 文學訓練跟記者訓練一起創造的不朽作品──張鐵志談《一九八四》

本文收錄於《犢月刊 NO.23》,歡迎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