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貓出版偵查課】易讀性的基本法則(三之二)
上接前文「易讀性的基本法則(二之一)」。(我發現兩篇寫不完,現改為三篇。:P)
五、所有排版元素都應該放在一種想像的參考線上
紙本書頁面上我們可以畫出隱形的參考線,作為安排頁面元素放置、對齊之用。
即使是一本最簡單的書,在一個跨頁裡也可以畫出至少七條參考線。這些參考線控制版心永遠保持在頁面相同的位置,圖片以及圖說也遵循相同的邊線,這樣在視覺上可以減少突兀,整本書也擁有相同的風格。
即使複雜如 DK 的全彩插圖版面,頁面上的排版元素其實也遵循相同的參考線原則。以我接觸過的 DK 原版排版檔,上面甚至會定義出控制每行走文的水平高度的參考線,稱為走文格線(line grid),所以我們看DK版面似乎很活潑,事實上是異常嚴謹。
可是那些去背景、不規則的圖片怎樣「放在」參考線上呢?不規則圖有兩種做法,第一種是安全地放在格線區域內,第二種是破格,你乾脆就打破所有格線的限制。要注意的是,頁面中採用破格的圖最好只有一張。一張破格在整頁嚴謹遵守參考線的排版下,會顯得特別搶眼,如果頁面每張圖都破格,帶來的視覺效果就變成凌亂,而不再是凸顯了。
六、維持適當行距
紙本書通常使用百分之百行距,也就是說行跟行之間的空白,寬度等於內文字的寬度。行距太寬或太窄對閱讀都會造成困擾。
現在電腦環境最容易出現行距過窄的問題,因為大部分程式的預設值都是以配合英文排版為原則,而適合英文的行距,通常不適合中文。英文因為有上升字(如 d、i、k)和下沉字(如g、j、p、q)造成文字內的留白空間,所以只要稍許加一點行距,整體看起來行距就夠大。而中文方塊字先天就佔滿整個字面空間,所以行距必須百分之百地主動空出來。
行距跟行長有對應關係,書版因為每行較長,所以行距最寬,雜誌、報紙因為分欄走文,所以行較短,因此行距也可以縮小。
七、維持標準字距
每個現代字體在設計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字距問題,設計師會讓字符與字符之間看起來緊湊,但又不會重疊。所以最合理的排版字距就是維持標準字距,不拉寬,也不縮緊。
只有在使用楷體或(仿)宋體時,這些字字符筆畫的空隙大於明體字,用標準字距排版看起來反而太鬆,這時候可以考慮縮緊字距,以便維持足夠的緊湊感。
有些古老的香港網站因為中文相容性的緣故,會在每個漢字字符中間加差半形空白。這樣程式是可以處理中文了,但帶來的結果是字距變得出奇的寬,易讀性變得非常糟。
中英文混排有個獨特的字距問題,就是在漢字和拉丁字母之間,應該留一點空隙,比標準漢字字距更多一點。專業排版軟體如 InDesign 可以處理這個問題(你要會設定),而線上的程式目前則幾乎都不支援這個功能,因此有人提倡用手動方式在寫作時,主動在漢字和拉丁字母之間加上半形空白(我通常也是這麼做)。
但合理的做法應該是尋求程式解決這種排版問題,而不是由寫作者手動加字符。
書版維持字距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表面上你設定了標準字距,但如果你同時設定齊頭尾,排版程式就會拉散字間去配合齊頭尾。這時候如果要齊頭尾又要有標準字距,唯一的解法就是讓版心欄高設為內文字級的整數倍。這一點是許多甚至連老手也會犯的毛病,齊頭尾讓段落裡除了最後一行以外,大家都拉散了,於是最末行跟前面每一行的字距就變得不一樣了。
八、適當的字級
字大適合老花,字小很多人覺得有氣質,可惜氣質不是易讀性,最適當的書版內文字級大小是「10.5p」,p 是 point 的縮寫,一 p 相當於七十二分之一英寸。10.5p 相當於鉛字時代的「五號字」,字大易讀,不傷眼力。
九、內文字體請用細明
紙版書毫無疑問,最佳內文用字是細明或中明,到粗明就太過頭了。明體字跟西文的「羅馬體」類似,屬於有襯線的字體,其他楷體、(仿)宋體、黑體、圓體在內文排版上,易讀性都不如明體字。
但在線上,最近有個流行的趨勢,各大新興網站開始採用黑體作為內文用字。這裡的誤解是這樣的。黑體容易閱讀是從行動裝置(主要是 iPhone)上流行起來的。行動裝置為什麼讓黑體更易讀,原因其實是因為螢幕解析度較高。
高解析螢幕讓瀏覽器的「反鋸齒」(anti-aliasing)字體顯示技術,適合展現筆畫較粗的黑體,而不適合展現筆畫較細的明體。但在解析度通常低於 100 dpi 的桌機環境,尤其在視窗平台上,瀏覽器支援點陣化的細明字,導致細明字體的清晰度遠高於被反鋸齒演算法糊化的黑體。詳細圖例請參「為什麼新媒體內文偏好使用黑體是錯的」。
下期待續:斜體、灰度、分段、對齊、排版禁則孤字孤行。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teddy 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