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停格,探索,每個影像的詩意:讀吳俞萱《隨地腐朽》

書信體散文有時會出現一個破綻,作家常把書信對象的生平事蹟、豐功偉業贅述一遍,例如:「你是家族裡的老大,你父親是個礦工,二十歲那年,你娶了一位溫婉的女子為妻,她叫做溫婉窈……」

這不是廢話嗎?誰不清楚自己的生平履歷?除非對方得了失憶症,必須提醒重述。但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贅語?原因很簡單:那是書信體散文,不是真的書信,是要寫給讀者看的,不是收信人。這種書信,顯得造作。

吳俞萱《隨地腐朽》,以「小影迷的99封情書」為副題,這些書信,不見導演與作品的資料,也沒有電影本事與相關資訊,每一篇都開門見山,描述導演最引人入迷的風格影像,以及整部作品或某些鏡頭傳送出來的,質疑與扣問,勇氣與掙扎,感動與啟發。

這樣的書信,卻苦了讀者,只能霧裡看花,聽說花美,但霧濃,看不清楚。想要撥雲見日只有一個方法:去看電影,一部一部,像吳俞萱那樣日以繼夜的看,深情而深入的看,不時停格看每個畫面的顏色、光影與構圖,去感覺每一分氣味、韻味和滋味。

《隨地腐朽》寫的不是影評,更不是那種為片子打分數或優劣分析的討厭寫法。只因愛到深處無怨尤,真心喜歡電影,實在不想花多餘力氣,去比對,去比較誰好誰壞,或哪裡好哪裡壞。

《隨地腐朽》主要以「導演+事物」形式構成(最後一篇例外),標題受詞所代表的事物,有的具體,如「楊德昌的洗手台」、「小津安二郎的晾衣繩」;有的抽象,如「查理.考夫曼的縫隙」;有的大如宇宙(「伍迪.艾倫的宇宙」),有的小如硬幣(「柯恩兄弟的硬幣」)。

《隨地腐朽》內容大部分不涉情節,有些是藝術論的微型論述,更多的主題是談論生命的困境,為疑惑找答案,為情緒找出口。作者用電影來想來講,抒情筆觸,是詩,是散文詩,深情款款,滲透到劇中人物的靈魂裡,如《夏日之戀》寫珍妮.摩露飾演的凱薩琳,寫得透徹入骨。

吳俞萱藉由影像探索,探索人間每一分情意的閃躲與撲噬,迷離與迷醉,探索生命流轉中每一次人情的錯過與邂逅,擁有與失落。個人以為,全書最好的一篇是〈查理.考夫曼的縫隙〉。文章從拜拜時合十雙手露出的細縫說起。(「我常用力擠壓這道縫隙,想像自己與神明之間,能夠無縫對話。」)從宗教儀式到所有日常的儀式,透過縫隙般的儀式,在那片不受干擾的時空,我們擺脫煩擾瑣事,反省,整理,回到現實,重新面對生活各種困境。

文章末尾提扣及生命源頭:我們經過母體狹路來到這個世界,「往後的一生,也不斷在狹窄的地方找尋出路。」關於縫隙,幾種意義,層遞闡釋,這篇結構紮實,轉動自如,而貫穿其中的,仍然是電影。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Jae

延伸閱讀:

《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

果子離群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