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世紀的專欄作家/《伊利亞隨筆》
文/群星編輯室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各種文字傳遞比以往更多更快,我們每天都能讀到許多新聞、評論報導,以觀察時事變化。而「名家專欄」這樣的題材,也是現代人喜愛甚至依賴的,不管是在政治、經濟、生活、娛樂、文學等領域,在被大量的媒體訊息轟炸之後,我們總想看看那些成一家之言者,是如何分析斟酌,描述生活。
專欄作家們總是獨具慧眼,而我們就要靠他們的眼睛,帶我們去看看還沒注意到的視角。這或許就是專欄之必要,讓吾輩讀者,能透過幾千字頓悟一條思考脈絡,一個事件,一種生活態度。
以這樣的角度,我們可以把時間拉遠一點,若是在兩百年前,那時候的專欄作家,又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呢?他關心的都是些什麼事呢?
被稱為十九世紀英國文學瑰寶的《伊利亞隨筆》(一八二三),就是當年連載於《倫敦雜誌》的專欄文章集結。作者查爾斯.蘭姆(Charles Lamb, 1775-1834)通常被介紹為英國隨筆家、詩人、評論家,但其實他在生活上的真實身分,乃是一位倫敦資深上班族,他先後擔任南海公司、東印度公司的出納簿記,長達三十三年。
蘭姆的身材清瘦,淡褐色眼珠,脾氣溫和,對陌生人有點兒害羞,是個慢熱的人。在他青年時,曾愛上一位金髮女孩,沒想到等到他成年打算娶她為妻之際,女孩卻和當鋪老闆結婚了。失戀的他,一度精神失常,在療養院住了六週才出院。
沒想到隔年,比他年長十歲的姊姊因為趕做針線活貼補家用過於操勞,而使得她遺傳的瘋病發作,竟拿刀刺死了自己的母親。而這使得蘭姆終身未婚,擔負起奉養父親和照料姊姊生活的重擔。
如果各位知道了這位作家有如此悲劇的人生,可能會猜測他的專欄文字也會充滿灰色的情調,像是倫敦霧濛濛的天氣一樣。但結果卻非如此,或許是因為已被束縛於這款人倫悲劇中,他更能深刻體會人生的苦澀,而他的文字因此散發了高度的人文關懷,平實而溫暖。
蘭姆早年寫詩,在工作之餘開始寫散文、為名劇做註解,他曾在專欄上說,「我每天得耗費大好時光中的幾個鐘頭,用來思考靛青、棉花、生絲、印花或不印花的布匹。⋯⋯整個早上,我這枝艱難跋涉於數字和號碼之間的筆管,在獲得解脫之後,夜晚便馳騁在華麗辭藻鋪成的散文地毯上,奮蹄騰躍。」
一八二○年,《倫敦雜誌》的編輯向他邀稿來連載專欄,他便立即應允,並假借他南海公司的義大利同事伊利亞之名,當成自己的筆名。在那個法國大革命後、滑鐵盧一戰拿破崙失敗的時代,歐洲封建勢力復辟,英國政府也日趨反動,蘭姆身邊的友人有的因此流亡、有的受審、有的則選擇保守,在這樣的情勢下,蘭姆的連載主題也就選擇漫談生活細事。
他在〈憶南海公司〉中,介紹了曾經引爆史上最重要經濟泡沫事件的南海公司的晚景,以及曾經在那裡工作過的幾位職員,唯妙唯肖,宛若眼前。
在〈兩類人〉裡,他一語道盡了愛書人最介意的事,「對伊利亞這種把財富裝在書籍裡,而不是鎖在鐵製保險箱裡的人來說,有一類財富轉移人比上文提到的更可怕,我指的是向你借書的人,他們摧殘成套書籍,使書架喪失完整性,造成殘冊缺卷,有一個叫康貝巴區的人在這方面,無人能及。」
而在〈單身漢抗議已婚人的所作所為〉痛斥夫妻公然放閃的行為,也是現在時下單身鄉民的通常困擾。「我要抗議的是他們把這種行徑表現得無遮無攔,竟當著我們單身人士的面得意洋洋,大肆恩愛,一點都不害臊。他們利用某些間接暗示或公然表白,使你與他們同處之時,無時無刻不覺得你不屬於其中的一分子。」⋯⋯
他帶著伊利亞的假面拆解自己的生活,重新拼湊,說出一個又一個似虛若實的故事、人間觀察、哲思遐想、生活抱怨、自我嘲諷。他對日常生活的觀察,既深刻又真摰,就算是拿到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一讀,也是引人入勝,讓人不時點頭贊同,或莞爾捧腹、或感慨追念。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雋永」,也是為什麼這本書有足以被視為文學史上瑰寶地位的原因。十九世紀人們所仰望的一家之言,在兩百年之後,依然極具高度能量,讓讀過的人都深刻喜愛,為之低迴共鳴。
◎本文為《伊利亞隨筆》導讀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onc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