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聯網開啟第三次工業革命
文/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 譯/陳儀、陳琇玲
第二次工業革命所發展出來的一個強盛新技術平台,促使資本主義意識型態的核心矛盾,加速朝上述那個結局前進。通訊網路(Communications Internet)、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的能源網路(Energy Internet)及物流網路(Logistics Internet)在二十一世紀綿密無縫的智慧基礎建設──物聯網的支持下結合在一起,進而觸發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物聯網已將生產力推升到很多商品及服務的邊際生產成本幾乎降到零的程度,故實質上來說,這些商品及服務幾乎是免費的。結果,企業獲利開始枯竭,財產權概念轉弱,一個以匱乏為基礎的經濟體系,也逐漸被一個豐饒的經濟體系取代。
物聯網將透過一個高度整合的全球網路,把所有事物和每個人全部連結在一起。舉凡人、機器、天然資源、產品線、物流網路、消費習性、回收流程以及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幾乎所有面向,都將透過感測器和軟體連接到物聯網平台,而且會持續不斷地即時對每個節點(node,包括企業、家庭、汽車等)提供巨量資料(Big Data);接下來,再用先進的分析學,將巨量資料轉化為預測性的演算法(algorithms),並將之編製為能改善熱力效率、大幅提升生產力的自動系統程式,促使整個經濟體系生產與運送各種商品及服務的邊際成本降到趨近於零。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的執行單位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其中為促進「普及運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新世代轉型而成立的歐洲物聯網研究計畫小組,已詳細描繪出全球網路中,一部分被用來連接整個地球的物聯網管道。目前工業及商業領域的各個環節,也陸續導入物聯網。企業沿著商業運作流程安裝感測器,以監控並追蹤商品及服務的流動。舉個例子,優比速公司(UPS)利用巨量資料,和美國境內六萬輛汽車維持即時聯繫;這個物流業巨擘在自家的汽車裡內建感測器,監控每個個別單元的情況,隨時察看是否有機能失常或疲勞狀態,這樣就能搶在汽車拋錨前先替換相關車輛,因而節省不少成本。
進化人類生活和顛覆企業運作模式
感測器也能記錄與溝通原料的可取得情況,將目前倉庫的存貨狀況傳達給第一線的辦公室,同時能檢修及排除生產線上的機能失靈。還有一些感測器能即時通報企業及家庭電器用品的電力用量,也會讓使用者知道相關用量對傳輸網上的電力價格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電力的消費者便可以將家電用品設定為省電模式,或是在尖峰用電時間將電源關閉,以避免電價劇烈上升,或甚至導致電網的電壓不足,而這些作為將使他在隔月的電費帳單上,獲得一筆電費折抵額度。
零售通路的感測器能通知銷售及行銷部門,讓他們知道顧客察看或觸摸了哪些品項、把哪些品項放回貨架,或已購買什麼品項等,從而協助評估消費者的行為。還有一些感測器能追蹤被運送給零售商和消費者的產品現在位於何處,也能監督回收與加工再利用的廢料數量。企業為了重新將供應鏈的庫存、生產及配銷流程調回正常狀態,同時啟動新的方式作業來提高整個價值鏈裡的熱力效率與生產力,勢必會以二十四小時無休的方式,持續不間斷地分析巨量資料。
現在,物聯網也開始被用來創造智慧城市。感測器被用來測量建築物、橋樑、道路和其他基礎建設的振幅和材質狀態,以便評估相關建築環境的結構安全性,還有何時需要進行必要修護等。另外,有一些感測器能追蹤各個街坊的噪音汙染,監控街道交通擁擠度,以及人行道上的行人密度,進而針對駕駛及行走路線進行最適當的規劃。沿著街道邊緣安置的感測器能通知駕駛人哪裡有停車位。智慧道路與智慧高速公路則有助於駕駛人即時掌握路上的意外狀況和交通延遲情形。近來,保險公司也開始做實驗,在汽車裡安裝感測器,以了解相關汽車每天的使用時段、所在位置,以及特定期間內的行駛距離,最後的目的當然是要預測風險及判斷保險費率。
另外,內建在交通燈號上的感測器,讓交通號誌得以根據周遭環境的亮度來增強或減弱亮度。現在連垃圾桶都裝了感測器,目的是要確認垃圾量,將廢棄物回收作業的效率提升到最高。
※ 本文摘錄自《物聯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