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叔的樂活相談室】創造與分享

文/田臨斌

今天我要介紹一個和快樂生活有密切關係的的重要觀念:職志。職志是什麽?簡單說就是會做、喜歡做、做了覺得有意義的那件事!

傳統觀念不鼓勵認識自己

很玄嗎?我常用以下情景來說明:你低頭專心做某件事,以為過了二、三十分鐘,一抬頭看鐘嚇一跳,因為已經過了兩、三個鐘頭,其間不但忘了時間的存在,甚至忘了吃飯喝水,而當時正在做的那件事,很可能就是你個人的人生職志。

這件事必須有學習成長、克服挑戰的特性,做的時候能產生心流,也就是能令人忘記時間的存在。很簡單對嗎?事實上,台灣許多成年人,包括幾年前的我在內,並不知道自己的職志是什麽。

那是因為從小到大,從家庭到學校,以致進入社會,我們所處的環境始終告訴我們讀書至上,工作最大,有了好學歷就能從事好行業;有了好工作就能不愁吃穿,受人尊敬,而很少真正鼓勵人們認識自己,忠於所愛,發揮特長。近年教育制度針對這個現象做了許多改革,成效卻相當有限,原因很多,其中最大的阻力還是打不破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

傳統觀念之所以需要被打破,是因為隨著時代和科技變遷,職場環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會念書不再是就業保證,順利就業也不代表就此職業生涯一帆風順,與其追求高學歷或某項流行技能,不如適才適性,發揮天賦,面對多變的現實環境,才能應付自如,也更加符合社會多元的需要。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另一個被人忽視,卻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退休生涯愈拉愈長,傳統休息玩樂、無所事事的生活形態既無法滿足個人需求,還造成社會負擔。新的觀念是人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工作,不見得是為了生計而工作,更是為了實現自我而工作。

退休是為了從事職志

退休後做什麽工作?這個階段當然是做自己愛做、會做的工作,也就是職志啦!可是做了一輩子職業,卻不知道自己的職志是什麽怎麼辦?我個人的經驗是首先回想過去曾有過的心流體驗,試想當時從事的事情現在是否依然可行?打個比方,如果心流來自於剛學會騎腳踏車的快感,那麼那種感覺無法複製,因為已經學會了,但如果心流來自譬如畫畫,那即使幾十年沒動過畫筆,還是很值得給自己一個機會再次嘗試。

還有一個檢測的方法,就是想清楚這件事是否含有「創造」和「分享」這兩個元素。以畫畫為例,將一張白紙變成一幅圖畫當然是創造,畫的過程中與同好交流,畫好後與親友們一起欣賞,就是分享,既然具備這兩個元素,畫畫當然可以成為一個人的職志。

我有一位當老師的朋友,她很喜歡教書,但也想早點退休遊山玩水,我給她的建議是能不退就別退,因為退下來後追求的不過就是現在正在做的事而已,她雖然教了幾十年書,但每一個受她影響的學生都是一個創作品,日後也都是分享交流的對象。況且,她遲早得退,只要保持身體健康,有的是時間旅行,和繼續做和春風化雨相關的事情。

但如果工作只是為維持生計,從事的職業與自身的職志差異較大,那我就會建議,如果可能,儘早退休,但這裡所講的「退」,目的不是「休」,而是開始從事職志。這和轉行或創業也不一樣,因為,記得嗎?職志不以賺錢為前提,所以這樣的建議只適用於有一定年齡,工作經驗,和經濟基礎的人。

想要快樂就必須從事職志

通常還在職場打拚的人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很少煩惱什麽職志不職志,但千萬不要因為工作忙碌,而放棄尋找和從事職志的努力。想想看,如果一個愛爬山的人,職涯期間一直保持爬山的習慣,能為他減輕許多工作上的壓力,而當他退休後,之前累積的經驗能為他帶來更多體力和樂趣,如果平時不爬,退休後才重新開始,不是不行,但需要花更多倍的意志力和力氣來培養。

已經退休的銀髮族找不到自身職志是台灣社會常見的現象,很遺憾,因為人生這個階段不從事職志,更待何時?我們經常錯把老年人有錢有閒,成天吃喝玩樂,無所事事當成福氣。受此觀念影響的老人,因為拉不下面子等似是而非的原因,不嘗試認識自己或不從事愛做、會做的事情,不但浪費自己的生命,也浪費社會資源。

總之,不管處於人生哪一個階段,想要快樂就必須從事職志,年輕時多嘗試,青壯年時期堅持從事職志,老來把職志當成生活的重心。有些老人擔心大限到來,將全部心力花在維持生命延續上,生活品質卻不佳,另一些老人活在世上每天都從事自己心愛的創造,時時活在當下,並與人分享,幫助他人,如此人生,死有何懼?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Ding Yuin Shan

延伸閱讀:

三大叔樂活相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