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運算──另一場規模更大的科技轉型
文/凱利三世(John E. Kelly III)、哈姆(Steve Hamm) 譯/陳以禮
我們希望這些新想法能夠帶給產官學界不一樣的刺激,也希望這本書能對有志於在科技、工程、數學等領域開創生涯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帶來一些啟發。
──凱利三世(John E. Kelly Ⅲ)
另一場規模更大的科技轉型
小時候,我爸爸在紐約尼斯卡禹納(Niskayuna)的奇異電器(GE)公司研發實驗室上班。去探班的我,會看到他辦公桌上有許多真空管。可控制電流的真空管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個小燈泡,普遍用在各種電器設備中,包括收音機、電視機、雷達設施跟電腦。那時候的我雖然還弄不懂真空管的運作原理,但是卻已經啟發我日後投入科學研究的機緣,促使我最後拿到物理學及材料工程科學雙博士的學位。
長大以後我才知道,小時候的我其實正在目睹一場科技史上非常重要的轉型期:當年除了我爸爸拿給我看的真空管之外,他的同事已經在開發真空管的下一世代產品——電晶體,一種完全改變現代電子設備與個人電腦架構的新產品。
現在,另一場規模更大的科技轉型又悄悄揭開序幕了!在這個新世代中,幾乎所有科技領域都會受到影響。一旦走過接下來二十多年的轉型期後,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型態就會徹底改頭換面,一如過去半世紀資訊革命造成天翻地覆的影響一樣。IBM 把這個新的世代稱為認知運算時代(The Era of Cognitive Computing)。
〔中文版注:所謂「認知」,在心理學上是指個體經由意識活動,而對事物產生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本書不斷提到的「認知運算」,指的則是新一代電腦將有別於傳統電腦的「程式運算」(只能根據人類寫好的程式執行特定任務),新一代的電腦會擁有類似人腦的認知能力,可以自己撰寫程式、蒐集資料、判讀資料,並且依照人們的需求自行調整、進行互動,以完成人們賦予的嶄新任務。〕
我在 1980 年以工程師的身分加入 IBM,多年以來一直很榮幸能夠親身參與資訊科學不斷變革的腳步,並率領包括微電子部門在內的研究團隊,促成相關科技突破性的進展。我目前擔任 IBM 全球研發中心總負責人,整個團隊可以說是世上觸角延伸最廣泛的私人企業研發組織之一,分別在十個國家設立了十二座研究中心,雇用約三千名科學家與工程師共同努力。
資訊科技未來願景
現代社會需要「能重新定義運算法則的新世代科技」,其中同時包括大量的機會與挑戰。譬如說,觸手可及、規模龐大的各種資訊,應該要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複雜的情況,然而事實上,這些資訊洪流往往導致更多讓人困擾的局面。有時候,太多不相關、甚至是不正確的資訊,會影響我們的決策;有時候,我們又僅僅只能取得盲人摸象般的片段資訊。在新工具時代,也就是所謂的認知科技(cognitive technology)開創的新時代中,我們將更深入了解複雜的情況、更理解生活周遭的世界,因此可以用更妥善的決策,實現更美好、更永續的生活。
我們當然不能否認資訊科學、資訊工程技術仍有其極限,但是如果我們想要追求持續的進步,想要擁有更美好的工作與生活型態,科技產業就必須用不一樣的概念與使用方式,來設計我們的電腦與各種軟體。
這本書扼要說明了資訊科技未來的願景,背後卻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心血結晶。我在幾年前請幾位 IBM 的科學家,預先設想數十年後可能的情境,預先描繪到時候的電腦會變成什麼樣子,他們提出的構想在 IBM 內部激起非常多討論的火花,包括 IBM 高階主管在內也深受激盪,最後才慢慢凝聚出大家對於未來電腦型態的共識,呈現於本書之中。
我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想法,讓更多人一起參與討論,因此我邀請曾經擔任過記者、目前在 IBM 負責公關策略的哈姆(Steve Hamm),把IBM內部的共識寫成這本書。哈姆過去在科技產業從事編輯採訪的工作經歷,將近二十五年,親眼目睹好幾波創新浪潮發軔的過程。當馬賽克通訊公司(Mosaic Communications,亦即網景 Netscape 公司的前身)成立之後不久,哈姆就已經在網際網路世代即將登場的 1994 年,前往該公司位在加州山景城卡斯楚街上、毫不起眼的小辦公室中專訪創辦人了。接下來,哈姆撰寫好幾百篇有關創新的報導,並完成幾本探討印度新興科技產業、可攜式通訊產品、未來工作型態等各種主題的著作。
具有深厚扎實歷練的哈姆,很自然成為我理想的工作伙伴。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哈姆不但訪問了十多位 IBM 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也跟好幾位 IBM 之外的專家進行對話,期望能因此更加充實我們的看法,能夠用更具體的方式,言之有物。
改變未來五十年的社會與產經風貌
開創這樣的資訊新世代,無疑是一個群策群力才能達成的重大里程碑,即便是擁有未來的願景與廣泛專業技能的 IBM,也無法獨自克服這項艱巨任務的挑戰,因此我們誠摯邀請所有 IBM 的客戶、各大專院校的學者專家、制定法規的政府部門、資訊產業的上下游伙伴與競爭對手、創投業者與企業家等——換句話說,我們誠摯邀請整個資訊科技產業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這段創新的過程。
事實上除了 IBM 之外,包括 Google、微軟等其他企業,都已經在認知運算時代扮演吃重的角色,歐盟的「人腦計畫」也試圖整合來自世界各地的認知科學家,描繪出人類大腦運作的機制後,將這項研究結果轉化成新時代電腦的運算方式。諸如麻省理工學院(MIT)、卡內基美隆大學、史丹佛大學等,也都是在認知運算領域執牛耳的頂尖大學。另外還有許多其他研究機構,都已經踏進研發認知運算的領域。
這本書訴求的對象不只是具有技術背景的行家,更希望能廣泛接觸到各行各業的群眾。我們希望新的想法能夠帶給產官學界不一樣的刺激,一起用開放式架構尋求未來的解答。我們也希望這本書能對有志於在科技、工程、數學等領域開創生涯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帶來一些啟發。(這個啟迪年輕人的重要性,尤其不容忽視。)
我們希望有更多人能一起參與這段探索未來的發現之旅,用新時代的發明,改變未來五十年的社會風貌與產經結構。
※ 本文摘錄自《智慧科技》〈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