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文字到影像:文學綻放好萊塢
文/犁客
暢銷小說、經典名著、童書繪本、圖文漫畫……這幾年改編自出版品的電影似乎越來越多,一部作品有沒有被片商看中、等著改編,似乎也成為出版社購買版權、讀者選擇閱讀的標準之一,書封或書腰上倘若大大地標註某某導演或明星正在參與這本書的改編電影,彷彿就能夠讓讀者多一個買下作品的理由。
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好萊塢電影工業近年極度缺乏好劇本的相關現象之一(另一個現象則是每年都有大量的續集或重拍作品),不過事實上在電影發展的歷史裡,一直有向文學作品「借」故事的慣例,從三零年代開始,科幻風格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奇幻及青少年取向的《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以一次大戰為背景的《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以及設定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等等文學作品,被一一搬上大銀幕;而這些以文字構成的經典在改編之後,也常成為以影像與聲音重組的另一種經典。
當然不是每部文學改編電影都能叫好又叫座──同樣的故事透過不同的表現方式敘述時,並非簡單地將演出者從文字構成的角色換成真人演員,而是需要編劇及導演在消化原著的主題之後,以影像及聲音重新講述。
《魔女嘉莉》開啟史蒂芬‧金時代
舉例來說,1976 年,布萊恩‧迪帕瑪(Brian De Palma)執導的電影《魔女嘉莉》(Carrie)上映,西西‧史派克(Sissy Spacek)飾演在家庭及學校遭受多重壓迫的少女嘉莉,纖細、神經質又瘋狂的表演,就讓觀眾對這個超能失控的高中女生寄予無限同情。這部作品改編自史蒂芬‧金(Stephen King)1974 年的同名原著,電影的成功,開啟了史蒂芬‧金小說被改拍成影視作品的時代。
史蒂芬‧金下一部成功的改編作品,是由庫伯力克(Stanley Kubrick)執導的《鬼店》(The Shining)。這部恐怖片描述足以將人逼瘋的孤寂與尋不著安身之所的執念,影像當中多有暗喻,不但劇情嚇人,藝術成就也很高。多年之後,史蒂芬‧金按照自己的意思,拍了另一個版本的《鬼店》,他在受訪時表示,「庫伯力克不懂真正的恐怖。」(可惜的是,史蒂芬‧金自己拍的版本,票房或影評都與庫伯力克版相距甚遠。)
八零年代,史蒂芬‧金的寫作事業如日中天,很多作品根本還沒寫完就已經賣出電影版權,不過這麼做的成績時好時壞(大多不怎麼好,只是把無趣當恐怖的二流電影),直到改編他早年作品〈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暫譯:麗泰海華絲與蕭山克監獄的救贖)的《刺激 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上映之後,史蒂芬‧金原著的改編電影品質劇烈波動的情況,才稍微改善了點。
《2001:太空漫遊》原著與電影各自成就經典
好的原著得要上好的編導,才有好的改編電影;不過歷史上有個「原著還沒寫完就開拍電影結果創造了兩部經典」的奇妙例子,這部片子是 1968 年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漫遊》的導演是剛提到的庫伯力克──當年史蒂芬‧金還沒開始寫小說,庫伯力克自然也還沒改編鬼店,不過他對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一篇短篇小說〈The Sentinel〉(暫譯:前哨)很有興趣,於是找克拉克和自己一起編劇。
克拉克與庫伯力克由〈The Sentinel〉的點子開始架構《2001:太空漫遊》的劇本,與此同時,克拉克也開始著手撰寫《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兩者幾乎同時進行,難分先後,但是內容有些不同。例如小說裡提到探勘土星,電影裡改成木星,原因不是庫伯力克對木星有什麼偏好,而是因為他無法確認該用哪種模型特效來呈現土星環──別忘了,那是 1968 年,載著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等太空人成功完成登月任務的阿波羅 11 號,要再等一年才會從地球升空。
是故,《2001:太空漫遊》小說與電影的不同大多是因拍片考量、部分是因庫伯力克與克拉克有不同想法,但兩者在推出之後(小說出版的時間比電影上映晚了一點),都得到非常高的評價。獲得好評的原因不是這種小說/劇本同步進行的方式,而是庫伯力克與克拉克彼此都很明白:應該如何用自己擅長的表現方式來講述故事。
並非把書市裡的暢銷作家或作品找來,就能用電影的語言說出一個好故事。
無論相信的是作家的才華、作品的評價,或者是很現實的銷售數字,要能將文字作品變成好電影,仍需要優秀的電影工作者將故事轉化成「對的」電影語言;可能加了特效,可能多了音樂,可能因為明星加入而增加了其他新聞重點,但最要緊的,還是編劇及導演能夠用影像與對白,為觀眾敘述一個好看、激起情緒、誘發思考的故事。
將故事轉換敘述載體,並不是想藉機偷懶或單純希望一圓「我好想看到某某故事由真人演出喔」的夢想。
接觸不同的閱聽族群、誘發更多的討論及想法,讓蘊含在故事中的種種美好能夠持續在人間綻放──這,才是文學改編電影最重要的意義。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danie;
➨➨從黑幫經典到溫馨童書,都是改編的啦!──五部讓你意想不到的改編電影
➨➨只到 04/10!玩遊戲送 coupon,馬上前往【廢柴救星】!
本文收錄於《犢月刊 NO.26》,歡迎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