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斯塔愛看書】《借鏡德國》:向強國取經,希望臺灣會更好

說起德國,你的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是什麼呢?是強盛的科技工藝力量?還是綠草如茵的花園城市?抑或是引領足壇風雲的強大體育實力?

至今,雖然我還沒有機會踏上德國的領土,但卻很喜歡這個國家的風土民情,也很欣賞他們對於人生、工作的態度。過去從電視上看到很多有關德國的報導,而這回我將從《借鏡德國:一個台灣人的日耳曼觀察筆記》這本書中領略不同的德國。

其實,臺灣也有很多地方深受德國影響,好比我國發展多年的技職教育,據悉就是師法德國的體系。只可惜「畫虎不成反類犬」,皮毛是學到了,但德國人對於技職教育的重視以及對於專業的專注,我們似乎還沒有完全體會到精髓所在,很多地方看得出來不夠到位。

借鏡德國》在去年八月出版,這本書算起來還很新,但更吸引我的是旅居德國二十多年的作者,可以坦率地跟大家分享她在德國期間的各種見聞,包括教育、就業的現況,同時也不吝嗇把自己過去調適歐洲生活的心情轉折,逐一寫在本書的篇章之中。

作者劉威良女士 1991 年負笈德國,1996 年開始定居德國迄今,即將屆滿20年。她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護理系,曾經擔任德國精神科護理師、德國精神病患專業照護,現在是德國臺灣協會會長,同時也是德國 Audi 學會(Audi Akademie)華語教師、德國茵果市(Ingolstadt)失智協會義工、茵果市睦鄰專案義工、動物保護義工及社會評論員,可說是在德國僑界相當活躍。

我看過很多描繪、介紹有關國外生活起居的書,不管是翻譯書或由國人所寫的,大多只是一味地稱讚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讓人覺得有些失真。畢竟,在這個網路時代裡,我們已經有很多管道可以得知歐美等先進國家的發展現況,但真正缺乏的是一種經過整合、收斂乃至於內化、省思的觀點。

好比,大家都知道德國很強大,也都知道他們有個媲美「鐵娘子」的女總理安格拉‧梅克爾,但在歐盟多國紛紛陷入經濟泥淖之中的時候,德國憑什麼能夠屹立不搖、依舊強大?而備受稱讚的安格拉‧梅克爾,又為何能夠成為歐洲繼柴契爾夫人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領導人呢?

如果單單只是描述德國的光明面,這本觀察筆記就不夠完整和全面,但我很慶幸看到護理背景出身的作者劉威良女士,不只帶我們看德國先進的一面,同時也用犀利直白的文筆,為大家剖析德國的社會現況。

這本書從幼教、社會福利、就業等層面來切入德國的現況,讓讀者們可以更為全面的了解德國的發展。比方當我看到作者提到,德國規定學前教育不准教幼兒算數、本國字母,只可以訓練小朋友如何獨立自主、與人相處,就覺得。這的確和臺灣的現況差距甚大,臺灣的家長們普遍希望小朋友贏在起跑線上,所以哪怕小孩子才蹣跚學步,就想要拼命填鴨教育,真讓人直搖頭,也感到不可思議。

要知道制度的出發點縱然是理想或完美的,總需要真正去實踐才有可能達到目標。臺灣從來不缺乏各種完善的理念、制度或者論述,但比較可惜的是做起來都有點虎頭蛇尾,或者只是學到了皮毛,就像前面說過的技職教育。

又好比德國的社會福利也令人稱羨,但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德國人的薪水在扣完個人所得稅與社福費用之後,只剩下一半而已。就好像去年底我造訪瑞典時才知道,他們也要把接近 50% 的收入拿去繳稅,這一切都是為了造就國家社會的富強,以及未來的社會福利津貼。

講回德國的例子,也難怪作者會認同:即使德國政府每年都課很高的稅賦,但一般民眾卻沒有什麼怨言。因為,政府真的有在做事,把他們的日常生活照顧得很好。

德國的消費水準雖然高,可是許多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卻與臺灣的標準差不多,房價甚至更為便宜;讀到這裡,也不免讓人興嘆,臺灣的高房價真的對年輕人太不利了。

此外,德國的工業和經濟發展雖然在世界舞台上名列前茅,但是當他們面臨身家安全的抉擇之際,卻絕對不會輕易妥協。像是對於核能的政策,就相當的嚴謹,自從前幾年日本發生三一一大地震之後,許多國家還在商議有關核電的未來發展,但德國卻相當明快的停掉境內七個核電廠的運轉,連之前提過要延役的機組也一律停擺。

這一切,只因為德國人深諳「安全比經濟發展更重要」的道理,這自然也值得我們國人參考和學習。

在《借鏡德國》一書中,作者舉了很多實際的例子。細細品味,其實可以比較臺灣和德國的異同。

但我最欣賞的,其實是作者的眼光。「本書的出版,就是期盼藉由向強國取經,讓台灣讀者能用嶄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走出台灣自己的路。」

我想,這才是身為讀者真正想要領略的,也能夠從本書《借鏡德國》之中,看到更真實的德國現象。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我們可以看得更遠,透過這本書,讓我們用開放的胸襟向德國取經吧!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epSos .de

※你對我們的專欄有多熟?快到【廢柴救星】測驗拿 coupon!

延伸閱讀:

維斯塔愛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