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積電、鴻海、潤泰……台灣長青標竿企業五大共同領導特質!
文/熊毅晰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明星,貼近這群長青標竿企業可以發現,它們屹立於標竿行業龍頭寶座的關鍵,除了能在關鍵時刻,提出關鍵決策以外,同時擁有五項台灣長青標竿企業共同的領導特質。
共同特質1 堅定初衷,塑造「性格」
「如果你能創建一家卓越公司,對世界有持久貢獻,你為什麼要安於建構一家只顧賺錢的平庸公司呢?」企管大師柯林斯(Jim Collins)自陳,這是《基業長青》書中每一頁都隱含的問題。觀察所有長青標竿公司的成長軌跡時,我們發現到第一個共同點,就是這些企業堅定創業初衷,勇於塑造與眾不同的企業「性格」。
台積電就是最佳例子。一九八七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時任工研院院長的張忠謀,從工研院帶著一百一十七位工程師出來創立台積電。表面看來,這是一群擁有技術本領的人,因為看好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與前景下的創業。但深入了解後可以發現,台積電創業初衷並非只有「這是一門好生意」那麼簡單,背後有更遠大的「世界級」抱負。
「台灣要有一家真正好的大公司,像日本的 NEC、荷蘭的飛利浦一樣,」當年跟著張忠謀一起從工研院出來、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曾多次對外提到當時的心心念念。
因為這樣的初衷,影響台積電在技術上始終堅持自主研發。尤其二○○○年,台積電做出拒絕 IBM 在 ○‧一三 微米技術合作的關鍵決策,自此與選擇和 IBM 合作的聯電差距愈拉愈大。
「我們要技術自主,這是第一天就定下來的,是不用問為什麼的,」張忠謀說,「難道你會去問 Intel(英特爾)為什麼要技術自主嗎?」儘管已逾八十高齡,滿頭華髮的張忠謀,到現在談起這初衷仍是容不下一絲疑問。
同樣的,施振榮曾回憶當年與創業夥伴創立宏碁時,心中常以「我們這一代如果沒有掌握住這個技術革命的機會,會成為歷史罪人」來自我勉勵,這也成為宏碁自創品牌的動力來源;台達電的鄭崇華當時創業,也是想「證明中國人也可以做出最好的產品」;統一的高清愿則是立志打造「三好一公道」的服務。
堅定而大器的創業初衷,透過創業領導人的意志,貫徹於組織與管理流程,成為企業的核心價值以及與眾不同的「性格」,更成為這些企業面對關鍵決策時的取捨依據,從而能夠成為產業的改變者、以及長青標竿企業。
就像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所說,公司的長相,都與老闆的「起心動念」很有關係。而此次台灣長青標竿企業研究團隊成員、元智國際企業學群助理教授吳相勳也發現,所有長青標竿企業領導人的意志力貫徹,會直接反映在管理細節之中,並成為可以度過危機與發展新機會的「腰力與腿力」。
共同特質2 大膽「報時」,邁向「造鐘」
根據柯林斯等人的研究,能夠基業長青的偉大公司,其創辦人與經營者通常都是「造鐘」(指建構能永續發展的組織)者、而不是「報時」(指只依賴偉大領導人、偉大的構想或創新的產品)的人;他們主要致力於建立組織能力與可持續發展的制度,而非僅是找對時機、發展有競爭力的產品而已。
我們此次走訪幾家長青標竿所看到,能在台灣打造出卓越企業,其領導者多需要有大膽「報時」的能力,構成其領導風格與決策影響力。最明顯的,當屬鴻海的郭台銘。
鴻海的強勢之一便是速度,郭台銘相信「用兵貴在神速」,無論這種神速是否會影響決策品質,但只要能夠迅速修正,還是逮得到商機。
許多在鴻海工作過的人都見識過郭董開會的動態變化與效率,一個會議可以從三個人開始最後變成三十個人與會,調查、規劃與決策同步進行。因此在鴻海,老闆只要一「射箭」、屬下便全力「劃靶」。
這種看似靈活的營運決策模式,卻也令投資者擔心;「我實在無法想像有一天如果沒有郭台銘,鴻海會是什麼樣子?」巴克萊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說。
或許這是台灣的長青標竿,要到達「百年企業」還有一段距離,也都還處於創辦人親力親為的階段,所以,「人治」高過「機制」。
領導人魅力,轉為「造鐘」的心力與能力
雖然台灣長青標竿企業的領導者,還在向柯林斯眼中的「造鐘者」邁進,但不可否認的,這些企業家都有大膽「報時」的能力。即便是在幾家第二代接班的企業裡,領導人的個人光芒與「報時」本領,還是維繫軍心的重中之重。
例如,遠東徐旭東,現在主持內部會議時,還是經常以「狂飆」十分鐘開場。新點子特多的他,突然拋出創新的做法更是常有的事,像是遠東新世紀最新推出的涼感纖維,就是他在開會時突然丟出來的靈感。「不管什麼料子放在他眼前,董事長只要手一摸,就知道它好不好,」一位遠東新世紀主管說,徐旭東的威權領導,立基於他夠專業。
潤泰尹衍樑也是如此,除前幾年剃了個大光頭引發矚目之外,對外他一直保持低調,但對內領導,「尹式風格」則是相當強烈。例如,現任潤泰創新董事長簡滄圳就透露,當年他曾經因為想陪女兒到英國讀書而萌生辭意,結果尹衍樑交代財務部每個月持續匯薪資到他戶頭,直到他把帳戶停了,還接到昔日同僚來電,苦勸他回心轉意。
其他與尹衍樑交情深厚的公司主管,家裡有親人過世,尹衍樑會陪他一起披麻帶孝;中國大潤發在港公開上市,尹衍樑大方拿出股份,分配給在中國打拚的兄弟們。這類「夠義氣」的豐功,以及尹衍樑個人擁有四百多項土木與結構專利的偉業,造就這位領導人特殊的個人魅力。
這些個人色彩強烈,又不按牌理出牌的領導者,雖然還不是柯林斯眼中的「造鐘者」,但隨著傳承需求與典範移轉,皆已意識到「造鐘」的重要性,而接棒經營者更加必須提高「造鐘」的心力與能力。
就像曾經是「家電與資訊服務業」長年的標竿王者,但後來卻被華碩追上的宏碁,其創辦人施振榮直言,「我退休之後的宏碁文化,就慢慢偏差了。」他更坦言,現在宏碁整個心態、企圖心,還有要建立的核心能力,必須完全不同,否則「整個世界一變,組織文化就沒有辦法應付外界的競爭態勢變化」。
為此,這位當年坐在 CEO 位子二十八年,耗費半生精力為宏碁「造鐘」的領導人,以「精神領袖」之姿重出江湖,除希望找回「偏差」的宏碁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宏碁找回刺激進步的動能,這也是身為長青標竿企業領導者,最需要思考的課題。
共同特質3 策略雄心,刺激大幅進步
如同《基業長青》裡的高瞻遠矚公司一樣,台灣的長青標竿企業在不同的階段,也都勇於訂出膽大包天的目標,作為刺激組織大幅進步的方法。
一九九五年,當時是統一超商總經理的徐重仁,在公司內喊出「二○○○ in 二○○○」口號,也就是要在二○○○年,開到兩千家店。
口號一出,不僅外界覺得可笑,甚至公司內部也認為不可能。當時 7-ELEVEN 剛在台灣開出第一千家店,公司內部已經出現「是否還要繼續積極展店」的雜音,沒想到徐重仁竟然說,五年內還要再開一千家,可以想見這目標在當時有多麼膽大包天。
二○一四年六月,張忠謀在台積電股東會宣布,正式啟動「夜鷹計畫」。他要親自領軍四百位工程師,二十四小時輪班加速十奈米製程研發,計畫在二年後超越英特爾,成為世界半導體先進製程霸主。
這不是張忠謀第一次以英特爾為目標。然而,當他在九○年代提出以英特爾為準時,可把大家都嚇壞了。「董事長問研發的負責人,我們的技術路徑圖(roadmap)什麼時候可以跟英特爾一樣?」中華電信董事長、前台積電新事業總經理蔡力行回想,他聽到張忠謀這番話時的震撼。
「我們想要跟英特爾一樣耶,以前從沒有人這樣想,覺得能比它晚一代(製程技術)就很高興了。困難是一回事,重要的是有這個 aspiration(雄心壯志),」蔡力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