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出版偵查課】出版業是步入黃昏還是走向黎明?

我一連寫了好幾篇台灣出版產業大崩壞的文章,比起產業上一次的高峰期,產值足足滑落了 38.25%,而且看起來今年的數字可能還會更難看。於是有朋友開始提醒我,你把出版業講得這麼慘,那這個產業還會有人敢來嗎?

產業很慘是現實,即使不講,產值遲早會反應就業規模,所以早講還有提醒作用,晚講只會讓人更失望傷心。

但如同我在拯救出版產業釜底抽薪的辦法所言:

紙書這個材質,是用一個看起來非常單純的形式,卻提供了非常複雜的解決方案(從娛樂、激勵、教育、洗腦、休閒、滿足好奇到生字查詢),當我們用讀者需求重新思考,才會發現整個數位世界早已占據了滿滿的競爭對手。但同樣的那裡也滿滿都是機會。

從某個角度看,出版產業是個黃昏產業,但如果改用新的角度思考,出版產業恐怕會變成完全不同的風貌。不只產值大不相同,甚至連高科技成分都會跑出來,不再是我們現在所認定的年華老大、垂垂老去的產業形象。

哪種新角度有這種神奇效果呢?答案是,請改用使用者需求的角度試試。

用紙材質我們會發現產值衰退,產業崩壞,一切都日落西山;但在這個時代,提供陌生名詞、術語的解釋服務的是哪家公司?提供生字查詢服務的是哪家公司?讓你動動滑鼠就能知道怎樣做宮保雞丁、麻婆豆腐的又是誰的服務?

傳統上做百科、做字典、做食譜的公司,如今的紙收入幾乎都已經消失殆盡了,現在最大的百科全書,是由維基媒體基金會營運的維基百科;最大的字典公司,如果按查詢次數算,可能是一家叫「Google」的高科技公司;最大的食譜資訊服務,現在我們找不到哪家公司最大了,所有的食譜資訊散入各種網站、社群論壇,以及部落格和臉書之上,看起來沒有單一的解決方案,但每一個小單位充分佔滿了所有利基市場。

你甚至還會發現知名的美食作家,從自己的部落格開始,一路增加食材資訊,開賣食器、醬料,做起線上電商,開發全功能的出版代編服務,出書變成整體網站事業中很小的一環(歡迎光臨葉怡蘭的網站體驗一下)。

串連這些一體化的需求

出書的意義只是印出紙本內容裝訂成冊嗎?出書難道不是為了解決讀者的某種資訊需求嗎?有了資訊難道只會停在知道,而不開始實做嗎?從美食資訊,到吸收,到真正吃到這些美食,這難道不是一體的需求嗎?過去我們因為這個需求串完成的時間分隔很長,空間分隔很遠,因此認定是不同的產業。

但在紙時代要串連這些一體化需求的困難,在電時代卻變成順理成章的事情。新行業因此創造出來,新生意因此浮現;出版從紙張看是萎縮了,但從需求的整體看,產值卻是空前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