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植物一樣的行業
Photo credit: JMicic/Shutterstock.com

【老貓出版偵查課】像植物一樣的行業

圖書出版是個緩慢的行業。你看上了一個作者,或者心中有個題目開始要企畫,或者發現一本外文書值得引進……接下來你簽約,跟作、譯者安排進度,拿到稿子,編排、付印、上市,等待讀者的審判;這一連串從起心動念,到最後由讀者決定成敗的過程,動輒累月,甚至經年。

當你發現原來這個題目讀者非常歡迎,或者相反,讀者根本興趣缺缺的時候,一年時間已經過去了。你想根據這一次的經驗總結教訓,修正自己對下一個題目的思考和做法,你的修正也要再一年才會看到是否有成效。人生有幾個一年,經得起這樣用嘗試錯誤的方法,慢慢調整我們對市場的理解,對讀者的把握,對製作的信念呢?

你試了兩年,總共才完成十本書的經驗總結,那真是太慢了。

編輯的生涯歷練最大的浪費就是像無頭蒼蠅一樣瞎忙,不知道如何快速汲取經驗教訓。你得明白你是在一個像植物一樣節奏緩慢的行業裡面,你沒有等著看自己決定的一本書,從零到有,被市場證明以後,才領悟這樣做到底對不對的閒工夫。你的生涯要比其他行業多出更多功課,去閱讀別人的工作結果,加以理解、歸納,做出詮釋。

你得隨時觀察同事、同行出的書,做的行銷規畫,跟銷售結果對比,然後問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前面到底做了什麼事,導致最後看見後面的結果。

很多編輯習慣把任何不如預期的結果都怪罪到行銷企畫頭上,這對生涯成長特別不利,因為你都沒錯,都是別人出錯才導致你的失敗,這樣你就失去了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工作者的行動力。你的一切都寄託在別人身上,別人失敗你就失敗,別人成功你才成功;你變成一個由別人決定成敗的編輯——這當然很糟,編輯應該要做到我出手的東西,不論從業務、企畫到通路採購,人人都會讚賞叫好,這樣才是一個擁有自主權的編輯。

要成為這樣的編輯,只靠兩年十本書的經驗,是不足以累積工作智慧的。

你需要理解讀者對書的反應是依據什麼原則在運行(白話一點就是說到底讀者為什麼而買書啦),做什麼事情可以讓讀者產生行動,而什麼事情無作用。

是高質感的封面能賣書,還是選擇有品牌的譯者能賣書?是贈品說服了通路,還是書的主題更重要?價格是關鍵嗎?還是作者才是重點?書一定要強調親切易懂嗎?有沒有強調厚重有深度而能賣的書呢?那些書能賣的案例裡,哪些事是關鍵呢?

為什麼別人的活動會擴散,你的活動乏人問津?為什麼人家的得獎書一上市就上排行榜,你的得獎書一上市就石沉大海?

有些新人可以一炮而紅,為什麼其他新人就不行?名作家的新作永遠是暢銷保證嗎?為什麼有些作家一本賣過一本越賣越多,有些作家卻反是?「名作家」在行銷上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一本書找了幾十個專家推薦、加上獨家封面加上通路預購加上別贈品加上首刷特價……還是賣不動?

為什麼排行榜上的書都看不出道理?

編輯最好能先產生這些疑問,然後在你的生涯裡好好找到答案。用那些答案回來指導你的工作,看看是否會有同樣的效果。如果效果不同,你得繼續再找出為什麼會不同的原因。成功的編輯通常都歷經這樣的困頓迷惘,最後漸漸獲得某些自己可以掌握主導的工作心法。

這些心法通常是追問到更深層的因果,而不是純粹在表面上看見誰做了腰帶,誰辦了抽獎,誰請了明星站台,誰獲得新聞台曝光等等。

用那樣的工作心法,就像獨孤求敗拿著玄鐵重劍,可持之以橫行天下了矣。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老貓出版偵查課

延伸閱讀

(更多老貓文章請看老貓出版偵查課
(鼓勵老貓的出版研究,請到老貓的臉書按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