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果的粗茶淡飯
Photo credit: MJTH/Shutterstock.com

【果子離群索書】米果的粗茶淡飯

書友來聊天,問我,以我的飲食形態和生活方式,飲食文學我不看吧?非也,任何文學類型我都看,只要是文學。文學作品經過提煉,除了食物味道,還有人情滋味,這是很迷人的文類。雖然其中有好與壞、喜歡和不喜歡之別。

比較有意見的,是網路常見的美食分享文。如果是照片集錦,加上「好好吃喔」的簡單旁白,讚按不下去。若食物是滾滾油塵、滿滿調味料,難免一陣噁心反胃,像看到某些政客照片一樣。

我飲食清淡,雖然偶因情緒或壓力而失控,狂吃垃圾食物,但那類垃圾吃法不是主流,恨不得從記憶中清除,自然不想在閱覽中強化印象。

然而若有對味的、有所感、有所思的飲食文學作品,不但想閱讀,還樂於推薦。米果的《一個人的粗茶淡飯》即是。

這本書名,一如寫作發想,真好。一個人的粗茶淡飯,關鍵詞是兩個概念:一個人、粗茶淡飯。

粗茶淡飯,形容飲食簡單,也意指生活簡樸。

宋朝時期,太醫孫君昉,自號「四休居士」,為士大夫看診配藥,不收錢。黃庭堅問「四休」是什麼意思?他笑答:「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煖(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三平,指衣、食、住,平平常常;二滿,指滿足於已有的名位。四休居士的生活觀,吃得飽、穿得暖,不必貪不用妒,日子過得去,就夠好了。

因此,「粗茶淡飯」四個字,是生活美學,還帶有哲學意味。不是隨便吃,隨便穿,不講品味,邋邋遢遢。

儘管談粗茶淡飯可以發揮到哲學境地,但這種書不好看,幸好《一個人的粗茶淡飯》不談深刻的哲理,僅僅是日常家居所碰到的事與人,想到的念頭,與生活的態度,充滿庶民意味。書裡滿滿的人情,寫自己的親人、友人。

有的飲食文學寫人,寫得像外交史,跟哪個名人約在哪裡吃了什麼,誰在誰家觥籌交錯,賓客皆名人,往來無白丁。有些是家族國族交纏,吃飯應酬攸關國家興亡。好不好,愛不愛看,見仁見智。

也有的飲食文學,學問飽滿,像帶著厚厚書籍上餐桌。而米果這本,都是小吃,話的是家常,平平實實,但個人色彩濃厚,書名的「一個人」,不但是獨自下廚用餐的孤身狀態,也指文字裡透露出來的自我主張。

米果在書中,不斷回應親情的呼喚、故鄉的呼喚,以及搬來台北內湖之後在地的召喚。諸多記憶中的食物味道,來自外婆、阿嬤、母親等的手藝。寫吃的,也讓人物如剪影般跳出來。

而早年媽媽的味道,是粗茶淡飯,卻不一定口味平淡。在上一代眼中,「人生沒有太多深沉的奧義,吃飽是力氣,把家人餵飽是光榮的工作。」即使兒女長大了,或邁入中年了,下手依然是口味重重的大氣派。米果寫道:「即使只是多了我一個人返家的菜色也相當澎湃,都不好意思婉拒那些高熱量高膽固醇或「重鹹重油」,也許在母親心中,出外的孩子可能都吃不到像樣的菜色,全然遺忘了孩子已不是成長期那般代謝好、容易餓的青春肉體,而是來到必須顧慮體脂肪的年紀了啊!」

但是再怎麼重鹹重油,比起當下用化學元素表撐出來的食品工業所製造的食品,以及餐飲業者過度烹調的料理,老一輩的菜餚,還是顯得簡單家常。那是我們口舌已經不太能分辨的味道了。

因此米果寫那個去柑仔店叫米的時代,為的不是複製食譜,或推廣清淡飲食,而是懷念一份人情,是給錢打發要小孩自己去買便當的現代人所失去的人情,也懷念早年食物被處理好的簡單狀態。

是誰偷走家裡的餐桌呢?米果問。只是因為忙碌懶得下廚嗎?或者腸胃被制約了,想要添加物所散發出來的異香美味?

《一個人的粗茶淡飯》是清清淡淡的書,文字以及文字提到的食物,都是平凡無奇而踏實的風格。唯一加料稍多的,是語尾「啊!」出場頻繁了點。篇篇出現一個語尾「啊!」可能都嫌多,有時一篇三四個,全書九十九個「啊!」,讀多了也是會疲憊的啊!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果子離群索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