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知道自己活在哪樣的「明天的昨天」嗎?──從《侏羅紀》談現代科技驚悚
Photo credit: Ollyy/Shutterstock.com

【冬陽一直推】嘿,你知道自己活在哪樣的「明天的昨天」嗎?──從《侏羅紀》談現代科技驚悚

生命會自行找到出路。
──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讀畢吾友 Gene 看完電影《侏羅紀世界》後義憤填膺寫下的「豬玀紀,失落的世界」系列專欄,忍不住想跟進寫篇關於小說原著作者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的衍生文。

這回,咱們來談談現代科技驚悚(modern techno-thriller)小說吧。

開始這個話題之前,先試著回答一個許多人提出、結論卻有百百款的問題:推理(mystery)和驚悚(thriller)到底哪裡不一樣?

2004 年成立、剛歡慶十歲生日的國際驚悚作家協會(International Thriller Writers),官方網站上有段包山包海的霸氣宣示:「……『驚悚』包含了(但不限於)謀殺推理(murder mystery)、偵探(detective)、懸疑(suspense)、恐怖(horror)、超自然(supernatural)、動作(action)、特務間諜(espionage)、犯罪實錄(true crime)、戰爭(war)、冒險(adventure),以及無數的近似主題領域。」由此看來,驚悚涵蓋的範圍遠大於推理。這是一種說法。

相較之下,1999年 出版、布魯斯‧墨菲(Bruce F. Murphy)主編《謀殺與推理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of Murder and Mystery)所收錄「驚悚」詞條的解釋,可就狹隘多了:「一種文學術語,就跟『懸疑』差不了多少。……由於描述不夠精確,時常與其他字詞相結合,例如諜報驚悚(spy thriller)、推理驚悚(mystery thriller)、偵探驚悚(detective thriller)以及科技驚悚(techno-thriller)。出版商若不想承認這是本諜報或推理小說時,就會用上『驚悚』二字。」最後一句話,寫得倒是有點酸啊……這也是一種說法。

過去寫評論,對於「是推理還是驚悚」的拿捏,向來以結構的完整度與情緒的感染力做為判準。「推理」多強調謎團的生成,並透過偵探角色加以調查解決,線索的鋪排及解釋需顧及較高的寫實性;「驚悚」則著重在角色遭遇事件時所生的心境感受,進一步影響讀者的情緒起伏。兩者本身並不互斥,近代創作者也多已搭配混合(hybrid),並無明確的界線可言,頂多是比例高低的差異。然而,若在驚悚前頭加上另一個詞彙,範圍限縮之後更顯聚焦,增添新的意涵與趣味,「科技驚悚」便是一例。

現代科技驚悚第一人

當論及現代科技驚悚小說的奠基者,多半會提到兩個人,一是 1969 年出版《天外病菌》(The Andromeda Strain)的麥可‧克萊頓,一是 1984 年發表《獵殺紅色十月號》(The Hunt for Red October)的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

大學時期曾修過文學與人類學,最終自哈佛醫學院畢業的麥可‧克萊頓,可以從他的小說及影劇作品中看出跨界多元及大量採用尖端知識科技的獨特風格。他擅長選取存在道德爭議或具未知風險的理論技術來構思故事,讓角色人物規避應有的查核、不惜竄改魔鬼藏身其中的數據資料,向所有人展現粉飾妝點過的美好未來以便遂行自己的權力野心,卻一步步創造出日後難以駕馭的失控災難。這樣的科學論述業已喪失自我檢證的修改能力,轉而偏向政治或宗教狂熱式的走火入魔,盲目信仰的無知大眾成為最大的幫凶,同時面臨並承受毀滅性的悲慘結局。

在克萊頓筆下,科技猶如讓幻想成真的魔法靈藥,即便讀者早已深知作家的書寫路數,仍不免落入「未來若是如此,其實也挺好」的憧憬(捫心自問,看侏羅紀系列電影時,是否曾暗自認為現實生活中有個可以進去看表演的恐龍樂園一定很讚?),甚至認同抗爭反對者不過是心態過於保守或是無法得利的少數酸葡萄,就算災禍已隱然成形時也選擇視若無睹,直到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落下,才恍如美夢初醒般半信半疑地看待。

預言式的驚悚感受

相對於學養豐富的麥可‧克萊頓,保險員出身的湯姆‧克蘭西似乎顯得單薄許多,但他憑藉著對軍事資訊的狂熱(也許是為了彌補當年因深度近視無法從軍的遺憾)、在作品裡鉅細靡遺地添加大量技術細節,讓一部原以為只能吸引軍事迷、充其量賣個 500 本的厚重小說,光在美國就賣掉超過 200 萬冊平裝本,六年後改編同名電影搬上大銀幕,史恩康納萊飾演的蘇聯潛艦指揮官形象至今仍深植人心。

取材綿密、分析精確,是克蘭西小說最為人稱道之處,不過,他比其他書寫軍事小說的前輩們更佳出色成功的關鍵,則在於帶著預言口吻的故事走向所帶給閱聽大眾前所未有的驚悚震撼。例如處女作《獵殺紅色十月號》中那艘不知是銜令祕密攻擊或自鐵幕叛逃投誠的全球最新型潛艇行蹤,或像在《熊與龍》(The Bear and the Dragon)裡因美國總統承認台灣的國際地位進而造成美中外交關係大為緊張等,從美蘇冷戰時期一路到蘇聯解體、中東紛擾的國際局勢之下,縱橫情報、政治與軍事三大體系既深又廣的全面性書寫,亦是另一種技術(technology)與驚悚的完美結合。

麥可‧克萊頓與湯姆‧克蘭西兩位大師雖已分別於 2008、2013 年辭世,科技驚悚小說舞台上仍不乏才華洋溢的後起之秀,例如德文小說《》作者法蘭克‧薛慶(Frank Schätzing)、美國國防部菁英祕密組織「西格瑪中隊」創造者詹姆士‧羅林斯(James Rollins)、潘德嘉探員系列創作搭檔道格拉斯‧普萊斯頓與林肯‧柴爾德(Douglas Preston & Lincoln Child)二人組等,都不斷告訴讀者一件值得擔憂之事:「大問題由小問題積累而成、在一個臨界點爆發;而你知道自己活在哪樣的『明天的昨天』嗎?」──明天的昨天,就是今天;那些急著將今日種種科技發明拿去用在軍事或商業用途的人,真的弄清楚自己手上的力量嗎?

冬陽一直推,咱們邊準備父親節禮物邊繼續推落去~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作家專欄-冬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