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編輯是生命的浪漫或浪費?──讀《書,記憶著時光》
編輯工作是生命的浪漫或是生命的浪費?對友人某,可能是帶點浪漫的想像。她跳槽到另一家出版社,原因是原先的編輯生產線只處理翻譯書,她憧憬「能見到作家」的工作。
廖志峰以資出版人身分,告訴大家,編輯不是想像中的浪漫行業。《書,記憶著時光》第一篇就用「倉庫」當標題,鎮住整本書。
編輯生涯是,廖志峰形容的對,「字裡行間的生活」,是「深山古洞的工作」,處理「字裡行間的微物世界」,在一字一字裡討生活,耐磨耐操,忍受孤寂,低調而單調。
編輯這工作,每天與文字為伍,密度超過寫作者,卻是「不著一書,編輯等身」,光環留給作者。廖志峰問得好,J. K. 羅琳寫《哈利波特》,很紅,但誰記得發現 J. K. 羅琳的是誰?同樣的,以中文版為例,台灣皇冠出版了《哈利波特》,但慧眼獨具在小說尚未走紅之際便簽下版權的同仁是哪一位?
廖志峰形容編輯是尋找「說故事的人」,讓這人說出還沒被人說出來的故事。像石頭裡發現璞玉一樣,有發現的樂趣與使命。於是編輯常常在眾裡尋他千百度,而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苦寫,等待知音。編輯找到他,在他已寫出的片斷裡,從紊亂而豐富的線頭中理出頭緒,以既有的線頭想像編織成錦衣的樣子。
從前文學書出版者,從副刊、文學獎裡挑作者,再以寫信或電話邀稿,一本書水到渠成。現在出版多元化,如法炮製不是全然不行,只是出版品變得單調而欠缺創意。編輯這行比以往更難混了。
編輯是無名英雄。作家寫完一書,可休息,養精蓄銳,蓄勢等待下一次風起飛揚;而編輯必須忙於投入下一本書。如是循環,薛西佛斯。
編輯是化妝師,把書稿裝扮打點成更好看的樣子。但有時面對的是不能看的原貌,編輯被迫轉型為整型師。許多支離破碎的稿件,幸賴編輯巧手,起死回生,不生也至少死得不太難看。
廖志峰在書裡自問,為什麼從事出版業?同樣問題,也問在書店工作的一位朋友。此友喜歡閱讀,喜歡書,在書店最快樂的事是拆箱察看有什麼新書,把書上架。他所負責的書區,宛如他的王國,他依自己的主張與風格,決定書的陳列次序,主賓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