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市場也說穿了也就是一間小舖,用對方法人人都能看得懂
文/派帝‧赫希(Paddy Hirsch) 譯/吳書榆
我有一位朋友(姑且叫他譚吧),1970 年代他還是年輕力壯小伙子,那時他就從東南亞來到美國。他最愛講他們家人頭一次上超市的故事。他還記得他們走進店裡,放眼望去是一列列的商品,五顏六色應有盡有,比彩虹還鮮豔。他和家人嚇傻了。他們站在那裡,眼睜睜地盯著一列又一列的蔬菜水果、罐頭、大包小包。他們需要一些雜貨,但是店裡無窮無盡的品項讓人不知所措,他們只能兩手空空離開。
隔天,譚的母親和鄰居一起去店裡,鄰居告訴她哪裡可以找到他們家熟悉的東西,以及他們會覺得很好用的新產品。她教他們如何在店裡穿梭自如,如何找到需要的產品,指出他們之前常見的商品放在哪兒,並推薦代替品取代他們在故鄉用慣了的東西。很快的,爸爸、媽媽和所有小孩都把這家店弄得一清二楚了,就像對自家一般瞭若指掌。不久之前,他們居然還抱怨這家店產品種類過多,而且沒有他們故鄉常見的東西哩。
謝天謝地,還好有這位好心的鄰居,她讓我朋友一家明白,雜貨店沒什麼好怕的。換言之,她揭開了市場的神祕面紗。
《金融市場這樣比喻你就懂》這本書的用意,是要效法這位鄰居:成為指南,告訴你金融市場並不像第一眼看起來時那麼嚇人。事實上,如果你靠近一點看,市場裡發生的很多事都眼熟得很:出現在金融世界裡(以華爾街為代表)的事,實際上也出現在全世界千千萬萬家庭裡,只不過前者是更深入的版本。
當多數人聽到金融「市場」一詞時,馬上想到的就是股票市場。這是因為股票(或者說公開上市公司的股份)是金融世界裡最搶眼的投資標的。股票有點像是美國超市裡的蘋果:在店面的中心區堆成一座小山,而且一整年都買得到。
金融市場裡也不光是股票
兩個互相牽連的理由,導致股票在一般美國人的認知裡具有極重要的地位。其一,持有股票的美國人數眾多,可能是直接持有或是透過退休金帳戶持有。根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所做的研究顯示,多達五成的美國人持有股票。其次,由於美國股民龐大,媒體因此投入大量心力關注股票的績效。這也正是為何美國有這麼多新聞都在報導道瓊工業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或標準普爾五百指數(S&P 500)的走勢;英國媒體報導富時一百(FTSE 100)的波動;日本的版面則經常可見日經二二五(Nikkei 225)的消息。
然而,就像超市裡可賣的東西遠遠不只一堆又一堆的蘋果,金融市場裡能找到的也不光是股票這種工具而已。債券、期貨、交換(swap)、貨幣市場基金、擔保債權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貨幣等等,讓人眼花撩亂:金融市場裡的銀行家們想方設法不斷開發新產品推銷給投資人,堆疊出各式各樣奇奇怪怪的金融工具。
《金融市場這樣比喻你就懂》將要帶你徹底繞一繞,檢視貨架上的這些產品。本書將會說明架上的每一種產品在幹什麼、是如何創作出來的,以及如何操作。到最後,你將會更了解市場如何運作、誰會去買哪些東西以及背後的理由是什麼。就像譚一家人一樣,你很快就能分辨哪些產品很安全,哪些產品有風險,也會懂得如何去分辨市場的缺失。
※ 本文摘錄自《金融市場這樣比喻你就懂》〈簡介〉
《金融市場這樣比喻你就懂》,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