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其實也是大人自己的成長之旅
文/口羊
某次聚會時,看到友人抱著三、四歲的女兒,指著椅子和旁邊搖著尾巴的小狗對著女兒說道:「這是Chair……Chair……Chair就是椅子;這是dog……狗狗,dog,知道嗎?」小女孩愣愣的盯著媽媽,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我們其他幾個沒有小孩的人看到這場景則是有點傻住。友人一派輕鬆的表示,這是從小就要讓她習慣外語,有助於外語的學習。我心想,即使是好友們一起輕鬆聚餐,這位從少女時代起就極為優秀的友人也不願放棄任何機會教育小孩的好時機啊!一方面讚嘆為人母親的毅力,另一方面也有點驚恐,是不是當了母親後,都會經常處在這種希望孩子學的又早又快又好的焦慮中。
這背後,或許多少隱藏了一種「怕孩子起步太晚」或「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的焦慮吧。當年克寧奶粉那句經典廣告詞,不知道成為多少父母親奉為準則的圭臬,甚至逐漸內化成社會文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社會上也充斥著各式各樣教養金句、刻板框架,多不勝數,像是「會念書的小孩才有前途」、「小孩的本業就是讀書學習」等觀點,亦時時出現在華人家庭觀念裡。儘管時代在進步,很多養育孩子的既定觀念一直都有專家在討論修正,但我們仍不免經常陷入概括性的教養結論與迷思,卻忽略孩子的個體差異以及各種論點中似是而非的邏輯謬誤。
也因此在閱讀《愛還是錯愛》一書時,會感到如此意外,像是挨了一記悶棍。不同於坊間分享理論或經驗的教養書,作者顏擇雅寫下的,不是建議我們該怎麼養育下一代,而是提供對於當下社會在教育現象與教養框架下的反思。她的眼光精準犀利,全書41篇有關教育與人格養成的討論與思辨,每一篇都嘗試撞擊讀者的腦袋瓜,挑戰既定認知。
像是那句「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金句,顏擇雅指出這話不僅在科學和修辭上充滿謬誤,還灌輸了「輸很可怕」的社會心態。而一旦人只要太計較輸贏,就會放不開,不懂得化危機為轉機,不敢冒險只想走最安全的路。父母若真為孩子未來感到焦慮,「正確作法應該是讓孩子不管輸在任何點,都有再出發的能力。不把輸贏看得天大地大,才會勇於嘗試,養成應變力。」又例如這個社會看到大學生忙打工,第一反應常是哀嘆新世代沉迷物質享受荒廢學業;看見沒禮貌的小孩,通常認為是父母過於寵溺。但顏擇雅的思辨卻讓我們發現,一味怪罪單純貼標籤很容易,卻一不小心就忽略掉考慮時代與社會變遷的複雜背景因素。
教養沒有標準答案,但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卻是需要不斷精進修練的。顏擇雅提供的,是跳脫傳統觀念的刺激與思考撞擊。
因材施教,這四字的另一個意思就是教養沒有真理。愛與錯愛之間的那條線往往因人而異,而且隨時都在挪移。要拿捏那條線,我們只能把親子教養看成一種修練,隨時增進學識,盡力去理解小孩。等我們夠理解小孩,對自身的人格養成也會有截然不同的體悟。
如此一來,教育,其實也是大人自己的成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