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陽一直推】「我決定在死前寫下故事原來的模樣。不是華生講的那樣。」──福爾摩斯
「讀者們,向福爾摩斯說再見吧!我要謝謝你們過去不變的支持,
希望他曾在你們煩勞的生活中給過歡娛、分散過於嚴肅的思想,
這些都只有在虛構的故事中才可能找到。」
──亞瑟.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
1917 年九月,英國《史全德雜誌》(The Strand Magazine,或譯河濱、海濱)刊載了亞瑟‧柯南‧道爾的全新短篇〈最後致意〉(His Last Bow),明確向廣大讀者宣告:顧問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已經退休,從倫敦貝克街 221B 遷居至薩西克斯郡南唐斯草丘的小農場,與蜜蜂和書本為伍,過著隱居生活。
嚴格說來,那時福爾摩斯尚未與讀者真正告別,道爾在接下來的十年裡陸續發表了十二篇短篇、結集成《福爾摩斯檔案簿》(The Case Book of Sherlock Holmes)後,才正式擱筆。然而,以時間序來看,〈最後致意〉也不能算是福爾摩斯的引退作,而是一代神探經不起英國首相親顧茅廬,才在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再度出馬,協助政府揪出潛伏國內的德國間諜,至於退休到鄉下養蜂一事,則是他在 1903 年做的決定。
福爾摩斯為何決定在人生正處壯年的四十九歲退隱?又為何選擇養蜂做為他的餘生事業(還寫了《蜜蜂培育實用手冊,以隔離女王蜂實地觀察而得》(Practical Handbook of Bee Culture, with Some Observations upon the Segregation of the Queen)一書)?這在六十篇「原典」中不曾交代的原委,於美國作家米契‧柯林(Mitch Cullin)的小說《心靈詭計》(A Slight Trick of the Mind)、改編電影《福爾摩斯先生》(Mr. Holmes)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的理由。
故事,要從九十三歲的福爾摩斯自日本返回薩西克斯的那天說起。
「這些年來,我發現我的頭腦不再能這樣流暢地運作了。」面對體力與心智能力的急遽退化,向來食用蜂王漿養生的福爾摩斯,這趟旅程最主要目的,是隨友人梅崎在二次大戰後的日本,尋找延年益壽效果更佳的岩山椒。福爾摩斯原以為與梅崎之所以頻繁通信、交往熟識,肇因於岩山椒對身體益處的研究討論,直到踏上日本的土地後才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竟是梅崎家多年不解之謎的答案提供者?
「他(華生)總是十分慷慨地誇大我的能力,同時對自己傑出的特質又極度謙虛。」福爾摩斯赴日同時,管家太太的孩子羅傑偷偷潛入大偵探的書房禁地,讀起未完成的小說稿〈玻璃琴師〉。這篇探案並非出自昔日記敘者華生醫生,時間點又正好落在退隱之前的 1902 年,這樁調查已婚婦人神祕行蹤的案件,在福爾摩斯的偵探生涯中帶來了什麼巨大的影響?為何選擇在四十三年後才提筆寫下?
「你最重要的知識,不是來自於過時古板的教條,而是來自於科學的持續演化,來自於你對於就在窗外的大自然的仔細觀察。」返家後的福爾摩斯仔細教導羅傑飼育蜜蜂的訣竅,兩人的互動逐漸跳脫雇主與雇傭者親屬的關係,讓在戰爭期間喪父的少年有了學習模仿對象。不久,發生異變的蜂群為退休神探的平靜生活掀起意想不到的波瀾,福爾摩斯該怎麼解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重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