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啥,還不出錢?法國:那為什麼不做料理呢?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lin Judy
文/鳳梨
談起飲食,法國人說自己是第二,沒人敢說第一!他們是世界翹楚,許多標準都是從法國開始,現今獨霸美食評論的米其林指南,也是法國的產物。美食彷彿是他們自古即有的靈魂。嗯,非常抱歉,法國的美食靈魂建立時間相當晚。
一直要到15、16世紀,全國安定,這個相對於全歐物產最豐盛的國度才真正在美食界佔有一席之地,當時好東西僅限於貴族,宴會流行數十道菜一起上桌,時間到換下一批,跟滿漢全席沒啥兩樣,能夠每道都嚐一口已是福氣。不過法國大革命後,各式佳餚流落民間,開始了法國美食的全盛時期。當年的法國美食界多有力呢?
1815年,根據《巴黎條約》及其補充條款,法國在三年內須賠償盟國超過十五億法郎。但巨額賠款居然沒為國家財政戴上沉重枷鎖,法國輕而易舉地償還了賠款,甚至金融一直處於順差狀態。造成這種奇蹟的答案是美食。當時,英國人、德國人、日爾曼人等帶著極度膨脹的食欲和超乎尋常的胃袋,瘋狂地湧入了法國,到處大吃大喝。法國人暗自竊喜:「這些人著迷了, 他們一個晚上的開銷就超過財政部早上付給他們的賠款了!」
同一時間,餐廳禮儀與美食評論慢慢的興起,像美食學Gastronomie這個單字,起源於希臘文,意指一切與準備及品嚐美食相關的規範。此法文字首次出現於一八○一年詩人貝修的教化詩作標題《美食學與平民用餐之道》 (Gastronomie ou l’Homme des champs à table),內容主要為指導當時法國大革命後出現的新富階級正確模仿貴族的用餐及宴客禮儀。
咦!19世紀飲食禮儀書竟然才開始出現,所以用餐禮儀比美國歷史還要短嘛,這樣一想,吃東西發出聲音好像也不是多嚴重的事了。
《食藝》 from Readmoo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