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貓出版偵查課】萬事問老貓:只靠口碑相傳,一本書能走多遠?
臉書收到一位讀者發問:
我是一位馬來西亞的作者,在台灣自資出版了一本書,叫《盜賊‧演員‧進化人》。 這本書出版了兩個月,第一個月在金石堂通路上宣傳,第二個月在臉書與網站上宣傳,但畢竟自資出版,資金有限,目前已經沒有繼續用廣告宣傳了。 我想問的是,最近收到的讀者評語都不錯,這兩個月賣了約 380 本左右,如果暫停了廣告,只靠口碑相傳,一本書能走多遠?難道除了大量的廣告轟炸之外,一本好書就沒有其他的管道可以被發現嗎?
這確實是現實世界的難題,不只是個人出版者會遇到,專業出版社天天也要面對這種讓人頭痛的麻煩。書出版了,讀者不知道它,書店對它沒有熱情,整個社會沒有人感受到它,它像一粒沙掉落湖面,連一點漣漪都看不見。
書不能就靠口碑相傳嗎?一定要花錢買廣告才會賣嗎?在十五年前這事並不如此。當時有許多書就是那樣默默上市,然後口碑、書評一圈傳過一圈,書變成自己掙得自己的銷售機會。然而十幾年過去,這種「好書會自動販賣的時代」已然消逝。
它是為什麼不見的呢?
十幾年前「好書會自動販賣」有三個背景,首先那是個發行為王的時代,書的販賣,得力於書的發行夠不夠廣,夠不夠全,只要書舖貨到全國書店,銷售行為就會發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愛書人有主動追求新書資訊的動力;而在那個年代,你要找新書唯一的辦法就是逛書店,到新書平台查看。
新書平台不只是實體書的陳列區,也是新書訊息的集散區,那裡聚集了每一個追逐新書的飢渴的靈魂。
然而逛書店這個行為隨著網路世界的崛起,不幸開始衰落下來,讀者在線上有更多吸引他們的事物,甚至新書情報的速度他們也以為網路可以勝過實體(但這是錯的)。人人流連網路,實體日漸消沉。發行的力量日漸衰退,書不再是舖出去就是銷售了。
其次那是個媒體等於大眾的時代。那時的文化版、開卷版、副刊影響力巨大,一登書評,身價百倍,甚至一條小新聞,都會產生影響。然而同樣隨著網路的多元媒體取代了紙時代的大眾媒體,那種一紙轟傳的事情就成了絕響。
最後那是書種尚未飽和的時代。飽和帶來篩選,篩選意味著有所偏重,因此也就有所忽略。書不再能只靠發行就展現在新書區讀者眼前,出版社必須要在對讀者宣傳之前,先對書店採購下功夫。書店因為書種飽和而取得了巨大的力量,於是通路為王的時代就來了。
沒有說服通路的書,就上不了最佳的陳列展示位置,就拿不到通路握有的行銷資源,因此上市不久就下架,從此從市面上消失,再也找不到了。新書太多,書店根本沒有餘裕悼念它們來不及照顧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