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貓出版偵查課】給文化部出版產業調查的良心建議
此外出版產業調查始終很忽略,每年的新書資料裡面顯示的大數據意義,這也是很讓人詫異的。
我們有現成的國圖 ISBN 資料(去年已經送上國家開放資料平台了),但那裡混雜了各種目的的出版書種,店銷書、教科書、政府出版品、年報、自費出版等,如果我們要追蹤真正跟產業產值關係最密切的新書情報,在 ISBN 資料中是很難過濾出來的。
2004 年的出版年鑑我受委託分析金石堂書店提供的年度新書資料庫,光是從那簡略的書名、作者、譯者、定價、出版社、類別等資料,你可以獲得許多珍貴的產業數據:
- 台灣有八千家註冊出版社,但實際進入店銷市場的有幾家?992 家。
- 總共多少出版社常態出書每年至少四種?答案是 644 家。
- 書市的八十二十法則:百分之二十的出版社出版百分之七十三的新書。
- 當年店銷市場翻譯書占比如何?6002 種占約四分之一。
- 全年新書平均定價是?279 元。(每年追蹤這個數字不就立刻知道台灣新書定價是上升或下降或持平了嗎?)
- 每年有多少譯者競爭 6002 種翻譯書?答案是 1964 人。
- 當年實際譯出兩本以上的有?599 人。(這可以視為台灣圖書產業的翻譯主力隊伍。)
- 翻譯量最大的有五人,他們當年每人都譯出二十種以上。
現在想來其實漏掉分析的還有,例如:
- 當年總出書本土作者人數有多少?
- 不同類別的出書作者有多少?
- 歷年作者數增減變動狀況如何?
光是一個六、七個欄位的新書資料庫,我們就可以挖出許多跟產業相關的情報,就業人口、類別變動等,但這種工作方法也只有出現一次,後來的承包單位也不再持續。一個簡單可行而充滿產業資訊的調查就中斷了。
我們還有多少作者在寫書,多少譯者在譯書呢?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呢?這種訊息在台灣是找不到解答的。
台灣的產業調查始終不長進,很重要的原因是根本沒有思考工作方法。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更多老貓文章請看老貓出版偵查課)
(鼓勵老貓的出版研究,請到老貓的臉書按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