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貓出版偵查課】給文化部出版產業調查的良心建議
前幾天出席某個出版產業調查專家會議,跟讀冊張天立創辦人同席,會上他提到產業調查標案執行單位做問卷根本是浪費他的時間:誰有空去填那幾十項的問卷啊?
張兄過去跟我有些觀點並不一致,但這回我對他的「開炮」倒是心有戚戚。我也填過幾次問卷,我也很疑惑台灣做產業調查問卷的工作技巧,為何始終沒改進。事實上根據我在臉書上幾個接受過問卷疲勞轟炸的臉友回饋,完全沒有人想填答那些產業調查的問卷。
這樣一來產業調查就面臨一個本質性的困難。你要挖掘出產業的實況,就得從業者處挖出夠多的真實數據,但當你想要挖得夠多,業者的配合度就越低。這成為問卷設計的兩難,問題要是列得細密,拒訪率就會上升,但要是列得簡略,訊息量就不足;承辦單位經常要在這兩難中掙扎取捨備感焦慮。
看起來是無解的兩難,但認真想一下,這其實是工作技巧未改進,自己製造的麻煩。
各種問卷一開頭一定會有基本資料要填,員工數、營業規模、產品類型、主要通路等,細部還會有各類別數字、年度變動增或減、增減比率、各項成本、利潤等。直接去問老闆這些,老闆還要調報表,有時候報表沒有現成符合你要的欄位數字,還要另外請會計計算提供。老闆當然覺得煩:我又不是會計整天幫你算這些。
如果有實際接觸這些市調現場的實況,我相信設計者應該會思考比較合理的調查方式,但大部分的問卷都是由基層工作人員,有時候甚至是專案工讀生執行的,因此他們用十倍的追蹤、哀求,把紙面問卷變成電話逐條詢問的方式來取得受問者的訊息。而問卷設計者只要請夠多的工讀生,打夠多次的追蹤電話,就可以取得夠多的問卷結果。但那是以被問者牢騷滿腹為結果的。
要改變這種困難其實只要做一件事就行。你只要改成請老闆授權會計回答問題,一切就都解決了。這些數字原本就是會計整天打交道的數字,他們回答起來輕鬆愉快。他們只需要老闆的授權,再細密的問題都難不倒。
把問卷區隔成兩種類型,量化的問題去問會計,質化的問題才需要問老闆——公司策略、挑戰、轉型等。這樣不但問卷可以細密,填答率不會下降,老闆也會覺得你問的事情真是問對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