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車禍即將發生,你希望機器人救你,還是保護將撞上的人群?

文/鳳梨

Photo From Flickr by Claude Joannis

中國湖南發現了智人的牙齒化石,考古界、自然界振奮不已,大家開始推論智人到底是什麼時候離開非洲。除此之外,新的考古證據也顯示智人相當晚進入歐洲,除了北方的氣候較為寒冷,當時歐洲已經有尼安德塔人佔據。過去的教科書表示智人會用工具,因此讓尼安德塔人消失,不過這幾年的新資料顯示,尼安德塔人也是會使用工具,腦容量比例也不差,加上目前人類的基因中有百分之一來自於尼安德塔人,人類演化史看起來可以熱鬧很久。

雖然我們怎麼出現的,還需要再查查,但我們能稱霸地球,科技幫了我們許多忙,那龐大的科技樹賦予了人類成就自己與毀滅自己的能力,最近,許多學者擔心的,是我們會不會錯點了取代我們自己的科技:機器人?

經濟學者都一致相信提高生產力是讓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而創造力正是提高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每當有科技產生突破性發展,生活就隨之改善,例如人造纖維帶來了更便宜舒適的衣物、網路提供人們更多知識與生活資訊。不過技術的進步,讓所謂例行性工作的替代性變高了,例如農業的人力需求降低了、過去需要榮民炸山開路,現在也有潛盾機取代。這些例行事務由機器或說是人工智慧取代,解放了許多人的勞力與腦力,創造更多新的文化,不過當機器的判斷具有道德性意義時,我們該如何處理?

Google正在測試自動車,許多車廠也在發展相關技術,在很多科幻電影中,自動化駕駛已經是必備的元素,更何況環境較為單純的飛機、船舶早就有自動化了。許多人認為自動車在2-3年內就會誕生,但有人問起了一個問題:如果即將發生車禍,而機器駕駛無法避免這個車禍,請問他是應該撞向人群,保全乘客的存活?還是應該保障多數人的安全,犧牲乘客?

這本來只是一種哲學選擇,甚至是彼此的道德激辯,不一定有正確答案,不過我們把選擇權交給機器的那一刻,那些論辯就不只是論辯,而是真實的疑問,因為機器正等著你的命令。那假設我們交給機器自己判斷,那麼,這是否就像電影《機械公敵》想表達的,一個新的物種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