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應許之地,你我都不是選民──約翰‧史坦貝克《憤怒的葡萄》

【讀者舉手】沒有應許之地,你我都不是選民──《憤怒的葡萄》

文/Miffy

憤怒的葡萄》是 1962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史坦貝克的作品,內容主要描述奧克拉荷馬州的農民,在經濟蕭條和機械工業生產的背景之下,生活艱苦,又因沙塵暴導致田地乾枯,不得以只好將土地抵押給銀行,後來收成不好、無力還款,被迫遷移自己的家鄉。大批難民長途跋涉到加州,夢想著能在這個滿是葡萄和橘子的「應許之地」重新建立生活。然而等待著他們的卻是更大的考驗,更困難的處境,但他們從不曾放棄,不屈不撓的勇氣和對不公義的社會所產生的憤怒,化作力量,成為支持他們活下去的意志力。

史坦貝克在書中描寫人類和土地共生共存的景象,令人十分動容。農民對土地有所眷戀,因為農民的生活在這,家的記憶也在這,農民和土地是一體的;農民賦予土地意義,土地不只是用來生產利潤的有價物,而是農民生命的載體。若是農民離開土地,失去回憶和過去,生命也就不再完整。可是財團、大地主和銀行不在乎這些,不管耕耘機的履帶碾過什麼或推倒什麼,只管數字,只管損益,只有錢才能滿足他們的慾望,剩下的都不重要,公義和憐憫不能當飯吃,這些財團銀行大地主,伸出貪婪的手掠奪了貧窮的佃農。更氣人的是,即便佃農們想反抗,氣得想殺人,也找不到真正的對象。因為他們要對抗的其實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無形的經濟體制和一個已然扭曲的社會結構,更不用說這後面還有一架冷血的國家機器,殘酷地加害毫無反擊力的人民。

佃農們千辛萬苦到了加州,卻發現自己受到當地居民的歧視,被叫做「奧佬」,還一天到晚被警察找麻煩,居無定所,連想在荒野間搭個帳篷,也會被警察用火燒毀帳篷、強制驅離。找不到工作,待到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卻被惡意剝削,因為雇主知道他們非做不可:你不做?還有一堆人等著做。那些大地主們寧願在滿山滿谷的橘子上灑汽油,也不願讓難民們吃掉橘子──這種有產階級奢侈浪費的行為,對比無產難民的窮困潦倒,看了真使人氣憤!

資本主義造成的貧富差距難以被改變,有錢有財的人知道如何在體系中侵佔更多的資源,如何玩金錢遊戲;他們愈來愈有錢,之後就有權,更能壓榨在經濟底層的人,結果就是窮者愈窮。有錢人從未曾想過和他人分享財富,他們最痛恨工會,最痛恨事情不能在他們的控制和掌握之下,他們要殲滅所有想從他們身上多拿走一塊錢的人。他們不會看見自己貪婪的樣子,他們不知道所謂的「公平分配」所謂的「勞工福利」。他們擁有金錢,卻得不到滿足,為了保有金錢,而成了它的奴隸。他們用錢買槍武裝自己,來掩飾內心的害怕和不安,他們知道有一天人民將會革命,將會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