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吃人肉、配紅酒,還有先徵求被殺害者的同意
文/保羅.布倫
在二○○三年時,一位四十二歲的電腦專家阿敏.梅委斯(Armin Meiwes),上網尋找一個對象,供他殺害並進食。在幾個訪談之後,他選了伯恩.布崙迪(Bernd Brandes)。兩個人約定某個晚上,要在梅委斯位於德國的一個小鎮農舍見面。他們聊了一會兒,布崙迪也吞下好幾顆安眠藥,喝了半瓶的杜松子酒。接著,梅委斯就砍下布崙迪的陰莖,用橄欖油煎炸。兩個人嘗試要把它吃下肚,但是不成功。梅委斯於是讀了一本星際大戰小說,而布崙迪則大量失血躺在浴池裡。幾個小時過後,梅委斯先吻了布崙迪一下,再用一把廚房菜刀刺進布崙迪頸部,把他殺死。
然後梅委斯把布崙迪的屍體切塊,放進冷凍櫃裡保存,就放在披薩旁邊。接下來幾週,他陸續解凍布崙迪的屍塊,並用橄欖油與蒜頭烹煮,就這樣吞食了大約四十四磅屍塊。他用自己的上等餐具,點了一些蠟燭,再用一瓶南非紅酒搭配他的餐點。
這個情節有幾點很有意思。其一,儘管這個行為是經由雙方同意的,許多人還是認為梅委斯大錯特錯。他先是被判定過失殺人,稍後當檢方提出上訴後,他被判謀殺罪。這清楚顯示儘管食人行為是在雙方同意下進行,人們仍覺得這是一種道德淪喪的舉動──包括自由主義傾向的人士在內,此派人士相信人的自主性與自由,他們通常同意只要在不侵犯他人意志的情況下,人們有隨意做任何事的自由。這個例子可以提供我們一些在道德推理與道德原則方面的洞見。
此外,關於這個案例還有一個臨床的問題,那就是梅委斯為什麼會產生食人行為。正如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都料想得到的,他有自己的心理故事──他被父親棄養,他很孤單,幻想自己有個弟弟,只要把弟弟吃了他就可以永遠留在自己身邊。這種透過消費而來的忠誠觀念,似乎是此類案例的共通主題。
有位專家對美國的食人魔殺手傑弗瑞.達莫(Jeffery Dahmer)的案子提出類似的解釋,認為達莫把他的情人們吃掉,是要她們永遠離不開他。(而布崙迪呢?我可以理解他想要死,但是誰想要被一個打算吃掉你身體的陌生人殺死呢?有興趣的不只布崙迪一人──大約有兩百個人在網路上回應梅委斯的廣告。這也是梅委斯被逮捕的過程;有個學生上網瀏覽,監看了這些討論,然後通知當局。)
這個故事和日常飲食的快樂有什麼關係呢?人食人的社會很少見,以致於有人懷疑這樣的社會是否曾經存在過。和現實生活相比,食人殺手在恐怖電影裡比較常見。當達莫在獄中受訪時,他直接了當地問醫生,世界上是否還有其他人像他一樣。
藉著吃掉布崙迪,梅委斯相信他吃的不只是蛋白質與脂肪而已;他正在食用布崙迪的本質。他堅決認為吃人有心理上的益處。吃人之後,他感到更為穩定,並且和布崙迪的某些特質結合在一起:「每咬一口,我對他的記憶就變得更為強烈。」布崙迪的英語流利,而梅委斯宣稱自從吃了他之後,自己的英文程度進步了。
吹毛求疵
心理學家保羅.婁辛(Paul Rozen)指出,我們是雜食動物──任何能夠消化的東西我們都吃。但和其他動物相比,人類飲食還是有受到一些限制。
但是還沒有人能解釋在食物偏好上的各種變化。你能接受兄弟姐妹在同一屋簷下長大,擁有一半的相同遺傳,彼此卻還是有不同的差異。我討厭起司,我的姐妹卻喜歡,而我沒辦法解釋為什麼。
然而,還是有一些因素會造成差異。如果你想知道某人喜歡什麼食物,最好的問題是:你來自哪裡?文化解釋了為何有些人喜歡吃泡菜,其他人喜歡玉米餅。文化也能解釋歐美人士為何不吃蟲子、老鼠、馬肉、狗肉或貓肉,而某些文化的人卻喜歡吃。有些文化的人甚至吃人肉,儘管他們是在某種限度下吃。
人類學家馬文.哈里思(Marvin Harris)認為,人們的品味選擇是有邏輯的。某些食物就是不值得一嚐。例如,美國人不吃狗肉,因為狗更值得活著──牠們提供陪伴與保護。蟲子一點都不可愛,而且要收集足夠分量的蟲子得花時間,不值得浪費力氣。有一些地區的人不吃牛,因為讓牛活著比宰來吃更有價值。
儘管這些舉例的細節說明是有爭議的,哈里思有一點可能說的沒錯,那就是這些對食物的限制規定並非偶然。只是從心理學家的立場來看,問題是在文化解釋與心理學解釋之間並沒有明顯的關連性。哈里思的理論沒有解釋在個體之間的食物偏好。
我在加拿大生長,而無疑地哈里司可以提出明確的解釋說明為何加拿大人不吃老鼠,但是卻無法解釋我個人避吃鼠肉的原因。理性的考量或許能決定文化的選擇;但是它們無法塑造個人的品味。我可能相信鼠肉有營養、健康而且(對一個中立的嚐味師來說)是美味的,但是把一盤炸鼠肉放到我面前,還是會讓我作嘔。反之,我完全信服有相當充分的道德與實際理由讓我們不要吃牛肉。可是牛排還是很美味可口。
這就是典型的文化學習──文化層次的解釋通常與個人層次的解釋無關。所以是什麼決定個人的偏好呢?一個可能的方向是去考察個人經驗。
人類與其他動物一樣,都有特別的神經系統,警示我們遠離那些對我們有害的食物。如果你吃了一種新奇的食物後,覺得身體不舒服或想嘔吐,你將會避免再吃到同樣的食物──甚至只要一想起那個食物,你就會反胃。
另一種學習方法則是透過觀察他人。或許,就像小老鼠一樣,我們透過留意父母親給我們吃什麼,並觀察他們自己吃什麼食物,而找出什麼食物是可以安心食用──吃了我們應該會從中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