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舉手】與不安告別,為了愛去撒嬌吧!
文/珮姬
你是不是常常遇到這樣的人或自己就是:對評價敏感,如果被質疑,就會突然發怒;要是遭拒絕,就會異常低落;不確定自己的價值,也害怕被否定,如果計畫執行不順利或別人稍微有點臉色,就覺得喘不過氣?總是很想強調自己的存在、總是認為世界上沒有人真正懂我、總是在澄清各種標籤,其實心裡始終大喊「看著我!聽我說!愛我!」呢?
這兩年,阿德勒的「自卑心理」引起了許多人共鳴,他也是早期提出「家庭星座」、研究家族排序的先驅者。過去人們難解的那些內心的躁動不安,經常被轉移至工作或戀愛、婚姻去解決。許多人相信經由努力工作(或在關係中付出),等看到成果時,不安或自我懷疑也會因為這些回報獲得補償。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們常常可以在身邊看到動不動就情緒化的大人,以前我們以為年紀大了,做事變得圓滑有手段也就等於成熟,但這幾年藉由心理學的研究進展,發現「成熟」的定義或許不該僅取決於年齡和處世手段,「能不能維持內在的平靜」也是重要指標之一。問題來了,維持內在平靜對很多人來說,幾乎是難以達成的任務。即便他們可以經過歲月的淬煉表面上做到和善有禮,但一旦面臨質疑,內心總會滔天巨浪,得花更多精神去壓抑,或者在跟家人相處時因為比較放鬆的關係,一個不慎就被激起,把對外累積的壓力都發洩在親友身上。明明是想要被家人安撫、想要更多關愛的,可是總搞得劍拔弩張。於是,原本寂寞的心變得更寂寞、更急切、更積極抱怨著家人的冷落,最後連家人都不想靠近。
到底為什麼呢?為什麼沒有人理解我的呼喊?為什麼我這麼焦慮?為什麼我覺得生命似乎找不到意義? 2006 年加藤諦三出版了一本《自分に気づく心理学》,詳盡分析內在焦慮、撒嬌欲望與教養過程及結果。或許當時國內還不時興心理相關書籍,人們比較在意如何操控外在環境來獲致成功,那時台灣書市上大眾心理比較偏重精神喊話而非內省。近年來陸續有日本學者針對後現代的小家庭研究,父母教養集中且干涉時間延長之後,家庭對人格養成的影響,並陸續出版書籍(由於日本文化的關係大多偏重在「母親」對小孩的影響,在台灣我們可以同時涵蓋父親來理解)。一方面也表現出社會由功能取向轉而探究個人內在平衡的風向。
人們開始注意到,成功的人不見得快樂,把快樂與成功掛勾的時代經驗已然動搖,與其指望遙遠的未來事業成功後不一定能得到的快樂,當下的平靜還有因為不安導致的各種生活問題更應該回溯解決,才能過著安適的人生。於是過去不太被注意的阿德勒風行了,大眾理解自卑的力量,加藤諦三的舊作也出了繁體中文版——《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強調自我覺察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