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到了,就無謂再多說。我以為武俠就是這樣的。」──訪《三京畫本》作者盛顏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jenny downing

「意思到了,就無謂再多說。我以為武俠就是這樣的。」──訪《三京畫本》作者盛顏

筆答/盛顏;整理/犁客

「在這個畫卷中,我不想寫『歷史大事件』本身,不想寫廟堂之高,而是想借江湖之遠,刻畫特定人物在紛紜亂世中的遭遇和選擇,再現歷史生活的某些細節。當然,這是一個武俠故事,不是一本歷史小說,我要努力把歷史的細節與江湖的趣味,幻想的玄奇統一起來。」盛顏解釋。

書名及章回的設計

盛顏的《三京畫本》第一冊出版之後,書中核心主角觀音奴/崔夜來的武林及愛情冒險都正要展開,結果讀者一等就等了五年,終於在 2015 年的年末,盼來《三京畫本》第二冊。「我有做大綱的習慣,角色的發展和結局對我來說早就成竹在胸。在全本的大綱做出來以後,每一卷寫作的時候還會進一步細化。」盛顏道,「我很喜歡跟讀者互動,聽他們的感受和意見。但在大綱既定、構思成熟的情況下,我通常不會受讀者的影響,更不會改結局。《三京畫本》曾在雜誌上連載,因為有大綱,已經發表的情節通常不需要再作調整,但確實存在因考慮不周而出現疏漏的情況,有的在後文可以彌補過來,有的則只能在修訂時加以更正了。」

「『畫本』這個名字的由來,承載著作者的小小野心;」盛顏說明自己替作品命名的想法,「從故事道具的層面講,是指故事人物雷景行根據自己掌握的測繪知識和實地測量,所製作的關於宋、遼、夏、金等國山川地理的地圖,以及記載各地風土人情的羊皮卷,圖文相加,合稱《三京畫本》。從故事主旨的層面講,意在描繪上述三朝三京更迭動盪時期的江湖畫卷。至於把章節寫成『折』,是因為十年前有一段時間對元曲中的雜劇特別感興趣,元雜劇通常以一本四折來講述一個完整故事,比如《竇娥冤》、《牆頭馬上》、《拜月亭》等等,《西廂記》比較特殊,有五本二十一折,我寫小說的時候就借用了『折』這個概念。」

三京畫本》脫胎於盛顏早年寫的一個小故事《刀上舞》,主要講述北宋都城東京淪陷後一對年輕人的異族戀。「其實我最喜愛的朝代是唐,喜歡它生氣勃勃、繁華鼎盛的氣象。宋也很好,到了宋代,中國的城市裡開始有了真正舒適安逸的市民生活。每個朝代都有它獨具魅力之處,如果不是力有未逮,其實有很多朝代都想擇為背景,一一書寫。」盛顏道,「我決定這個故事從遼國開始,然後就這麼一路寫下來了,一點負擔都沒有。這麼說好像很不負責任,但武俠不就是這樣的嗎?自由,天馬行空,帶著我們衝破人世的桎梏和重縛。」

創作與閱讀的選擇

盛顏認為,堅持獨立寫作,是創作者對讀者最大的誠意,但她也承認,「每天規定時間創作,這種自律性對寫作非常有益,有助於作者的深潛和故事的深度拓展。我目前很難做到規律寫作,因白天要工作,晚上要照顧小孩,寫作只能靠自己擠時間,所以寫作的進度每每受到各種因素干擾,但品質是一定保證的。」況且,總會有遇上瓶頸的時候,「有時候會放一放,先寫後面,再倒過來寫卡住的地方;有時候就要跟瓶頸死磕到底,反復醞釀、斟酌直至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