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Ares Ryo

人類不過就是一種沒有皮毛、裸露出皮膚的「裸猿」

文/德斯蒙德.莫里斯

裸猿》一書在1967年首度出版。從我的觀點看來,書中所陳述的都是些理所當然、淺而易見的事情,但還是讓許多人感到十分震驚。

有好幾個原因讓他們無法認同書中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把人類描述成和其他動物,除了是不同種類之外,好像沒有什麼兩樣。

我必須承認,我從來都沒想到過自己居然會需要扮演起達爾文辯護者的角色。經過百年來科學的進展和更多人類祖先化石的出土,我以為大多數人都已經可以接受人只是靈長類動物裡一個分支的這個事實;而且,在認清自己的動物本質之後,還可以向牠們學習。這是我出版這本書的目的。只是,我很快就意識到我正面臨一個更偉大的戰鬥。

我們可接受槍械暴力的報導,卻不能面對自己與生俱來的動物衝動?

在某些地方,《裸猿》被視為是禁書,教會沒收、燒毀盜版的書,人類演化的思想被嘲諷,書的內容也被視為是一個惡毒的玩笑。我被一堆宗教宣傳小冊子大肆批評,並且被要求修正我的行為。

《芝加哥論壇報》用了一整個專刊批評本書,只是因為刊載其中的一篇書評裡包含了「陰莖」這個詞,讓報社老闆心裡覺得很不舒服。

另外,對性的過度坦率,也是本書受到批評的缺點之一。在同一份報紙上持續不斷地報導暴力和謀殺的新聞;「槍械」這個字眼也頻繁出現。誠如我在當時指出,令人十分不解的是,他們可以接受槍殺事件的報導,但是對於如何面對現實生活卻隻字未提。這實在是說不過去。我只是把研究的主題從「魚類和鳥類」改成「男人和女人」,不知怎地就把「人類偏見」這個沉睡的巨人給喚醒了。

除了打破宗教和性事的禁忌之外,我因為堅持人這個物種是由於天生強大的驅動力所推動,而被指控是「把人獸化」。這和當代心理學理論普遍主張,人們的所作所為是透過學習和條件反射的觀點格格不入。

有人認為我提出了一個危險的思維,把人類框入了一個無法跳脫的獸性本能之中。這又是對我文章內容的另一個誤解。我實在看不出來所謂的與生俱來的動物衝動會讓人具有獸性,有任何貶損的意味存在。

只需稍稍瀏覽本書各章節的內容便可以知道,我所有關於與生俱來的形式包括:形成愛的配偶關係的強烈衝動、照顧自己的兒女、吃多種食物和保持自身的整潔,以呈現和儀式的方式取代流血來化解紛爭。更重要的是,這些形式是在顯示趣味性、好奇心和創意。這就是我們主要的「動物衝動」,硬要說這些是造成我們變野蠻或是具有獸性的原因,是刻意扭曲從動物學角度來詮釋人類的行為。

獨裁者在歷史上來來去去,友善、合作的人性終將再度出現

此外,還有一種是來自於政治上的誤解。有人誤以為我把人類描繪成維持在原始的性狀。政治派別裡的極端者認為這實在是太不像話了。對他們來說,人的身段柔軟,可以適應任何政治體系。所有人類的一切舉動,都是由身體內部一套、分別來自父母的遺傳物質所引導的,所以維持在原始性狀這種說法是不為政治獨裁者所接受的,因為這意味著他們極端的社會思想常常會遇到根深柢固的抵制。歷史告訴我們,這樣的事件會反覆發生。獨裁者在歷史上來來去去,都只作短暫的駐留,友善、合作的人性最後將會再度出現。

最後,有人覺得,把人稱為「裸猿」是一種羞辱和悲觀的表達方式。這個看法真是大錯特錯。我會採用這個標題做為書名,單純是想嘗試著從動物學角度切入來詮釋人類。看看其他靈長類動物的模樣,以裸猿來形容人類是一個貼切而有根據的描述。如果說這樣的說法是對人類的侮辱,反倒是對其他動物的侮辱。會抱持著這種悲觀態度的人,那是因為沒有看到這種其貌不揚的哺乳類動物出奇成功的故事。

1986 年《裸猿》插圖版發行時,有人建議我同時更新本文,我卻覺得只有一個地方需要更新:把原來版本從第三版更正為第四版。在 1967 年,《裸猿》第一版首度發行時,世界人口的數目是 30 億。在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間的時間裡,世界人口增加到 40 億。到1994 年,世界人口已經突破 50 億。到 2000 年時,世界人口到達 60 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