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時代的邊城之聲──《郁達夫南洋隨筆》

「讓文藝回到大眾的手中,而不被侷限隸屬於一個階級。」──郁達夫

郁達夫生於 1896 年 12 月 7 日,他曾引用法國作家 Anatole France 所言:「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傳。」其文筆浪漫中帶有頹廢性格,小說取材多來自自己的生活境遇。他的作品多半沒有明顯的情節層次或高潮迭起,而是鉅細靡遺地重複一些大同小異的瑣碎雜感。書中主人翁多為孤芳自賞的性格,多愁善感、自我放逐,富含濃厚的消極主義色彩。

文風受日本私小說影響甚鉅

1919年,郁達夫留學東京帝大經濟系,當時日本受到歐洲自然主義的影響,文學創作排斥高潮迭起的戲劇化模式,追求詳實細膩的個人經歷與心境描述。由於這類強調作者自我揭露的「私小說」盛行,帶動留日學生的仿效風潮,郁達夫便是其中之一。1921年,郁達夫的首本小說集《沉淪》出版,書中描寫偷窺及手淫的情節,呈現青少年性壓抑的苦悶心理,為當時保守的中國社會投下一枚震撼彈。他曾說:「五四運動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 『個人』的發現。從前的人,是為君而存在,為道而存在,為父母而存在,現在的人才曉得為自我而存在了。」

積極參與抗日行動

1938 年底,郁達夫應邀赴新加坡辦報,寫了大量的反日政論、短評和詩詞,後由臺灣研究者秦賢次整理成冊,即《郁達夫南洋隨筆》。1942 年,日軍進逼新加坡,他與友人遂躲至蘇門答臘,化名趙廉,後來仍被日軍發現。他因精通日語被迫做過日軍翻譯,利用職務之便,暗暗救助並保護了許多文化人士、愛國僑領和當地居民。1945 年,郁達夫被日軍誘捕,於草叢中活活勒斃,年僅49 歲。

※ 2016/12/7~12/8 午夜十二點,兩日免費領取 《郁達夫南洋隨筆》立即前往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