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貓出版偵查課】電子書:實體物質的勝利,至少在目前
友人讀到對岸微信上一篇看標題像是宣判電子書死刑的文章(痴迷电子书四年后,我对它失去了信心),在臉書上問起我的意見。
我看了一下作者,克萊格‧馬德(Craig Mod),沒印象,Google 一下,原來是〈超小型出版〉這篇一度在我的朋友圈大量分享的文章的作者,這下我就知道他是誰了。
克萊格‧馬德是個紙書的設計師,住在東京,在他開始「癡迷」Kindle 之前,他的主業是設計精緻的印刷書。從他口中宣告電書的「死刑」似乎並不讓人意外。不過我們不能只看標題就下結論,我仔細看過他有點嘮叨的文章(文長九千字,吼),摘要如下:
- 他說他有長達四年的時間只在 Kindle 上讀書(2009-2013),然後因為許多理由,他停止了這個實驗。是的,你沒看錯,這是他刻意為之的一個實驗。
- 從石頭、木材、蠟,到絲綢、紙張、印刷書,他知道 Kindle 是這一路演變中的一種,他視這些東西都是容器,內容的容器。他不反對任何容器,他思考的問題是容器在表現內容上,能不能加強跟讀者之間的連接或者反而變成阻礙。
- Kindle 這種容器的革命性在於,在任何有網路的地方,你可以瞬間買到任何想看的書。在任何地方皆可讀,躺在床上,在帳篷裡甚至是火車上。
- 但作為一個書籍設計師,他對 Kindle 的字體和設計佈局很不滿。同時對亞馬遜封閉的生態也有疑慮,例如他的讀書筆記無法從系統導出。
- 紙書不一樣的地方從買書就開始了,買書的無效率,讀書時和紙張之間的互動,畫線、摺角、磨損、重讀,翻開紙書是進入一個設計師精心打造的物質的世界。
- 而 Kindle 的無縫式購物太滑順了,買到了書以後你經常會忘記它。書架上整排的紙書,和機器書架上一列一列的小封面相比,你很容易估量紙書的藏書量,而很容易遺忘你的電書書櫃裡到底塞了多少書。
- Kindle 的 iOS App 上居然沒有用連字號斷字折行的功能,五年來沒有長進。閱讀程式始終沒有寸進。
- 亞馬遜的生態系統是封閉的,而紙書的生態系是開放的,任何設計師、印刷廠、作者、文書程式公司、字體設計、裝訂、物流、書店,都可以自行切入這個開放的生態系。
- 紙書容許設計者設計出各種花樣詭奇的風格,形式、開本、裝幀、排版、用紙都沒有限制。
- 我們可以任意處分自己的紙書:剪掉、燒掉、把它送給朋友等等。
- 設計師若在封閉的生態系統裡工作,他們的排版和佈局自由就會受限。
- 數位環境本來是互聯的,但 DRM 卻「卻最大程度地傷害了電子書」,限制了讀者的權利。
- 作者相信在電書還沒有實現所有閱讀價值,改善DRM的封閉性質之前,紙書仍將是圖書館裡頭的要角。
我用八百字摘要了作者九千字的長文,不過我們還可以再簡化。簡單說,這篇文章不能孤立地看,你必須理解作者工作生涯的核心關懷,他一直是個設計師,他關切傳達,也關切「表現的自由」。電書作為一種文本的「容器」,在表現的自由度上,落後紙「容器」非常之多。
他的主張並不像標題所示那麼強烈的電子悲觀,他是結果論者,「容器」能表現設計,他就讚美;不能,就反對。
從他的經歷也可以說明。在 Kindle 上市之前他是紙書設計師,Kindle 上市之後,他開始長達四年的全 Kindle 閱讀實驗,在這中間因為蘋果行動裝置的誕生,他還成為 Flipboard 產品設計師,設計了 iPhone 版的 App。
前幾年他還有文章鼓吹電子化的書應該達到什麼功能。而今年這篇應該是他歷經實驗以後的總結。他的觀點我大部分都同意,例如電子書的問題,我在〈電書需要一場 UI 的革命〉討論過電書缺乏實物線索的問題:
我們的神經迴路需要用實體映射的方式,才能把抽象論證安頓在記憶中。紙本書在物理上擁有的「頁空間」構成了大腦需要的映射對象,作者的論證因此有了儲存安頓的地方。 而電子螢幕則缺乏這樣的視覺和觸覺回饋,不管長篇或小品,我們無法在螢幕上建立心理地圖,論述無法依序安放,讀取的品質因此下降。
我也在〈說好的個人圖書館呢?〉裡提醒 DRM 對電書世界的傷害:
每個平台一心一意想做的事情就是「獨大」,獨家書目,獨家閱讀體驗,獨家功能,獨家 DRM(數位權利管制)。我賣的書只能在我的閱讀程式打開,即使跨平台,也是在我有發行的 App 上才有效。
事實上我對 DRM 還有恐怕是更激進的主張:
DRM 拘束了我們的想像力,破壞了我們接觸更多讀者的可能,讓讀者的使用體驗變糟,而且造就了獨家壟斷的大公司。你一旦沒有整套備齊的整體解決方案,你就沒辦法參加這個行業,最後只剩下市場巨人控制的電子書交易平台。這個景象已經在美國發生了,放棄 DRM 是我們唯一的機會,避免市場被擁有龐大資源與技術的公司所寡占。
放棄 DRM 還有更積極的價值,不只讓書自由,也讓我們的想像力重獲自由,讓我們思考更多連結內容和讀者的可能,只有內容爭取到更多讀者,並且讓讀者滿意,整個產業才可能成熟、成長。現在憑藉市場地位,人工壟斷的 DRM 系統,無法做到這件事。該是我們行動的時候了。
我唯一不同意的是他把設計一本書,推展到變成一個藝術創作那樣的極端去。極端設計至上論是我無法接受的想法。我同意書是「容器」,所以重點並不是設計容器的自由,而是容器可以怎樣表現內容。
內容才是目的。沒有一個作者會喜歡自己的內容,放在一個強調設計感而忽視易讀性的容器裡面。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數位時代,一起和《老貓學數位PLUS》!►►
[not_mobile]
[/not_mobile]
(更多老貓文章請看老貓出版偵查課)
(鼓勵老貓陳穎青的出版研究,請給老貓出版偵查課粉絲團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