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s-388914_1280
Photo from Pixabay

埋首工作也無法保證升遷,找到職場中的「贊助人」,才能適時推自己一把!

文/席薇雅‧安‧惠勒(Sylvia Ann Hewlett) 譯/廖容英

導師做不到的事

瑪麗娜(Marina)在倫敦的駿懋銀行集團(Lloyds Banking Group)工作,她認為自己在職場得到充分的支持。去年休完產假重新上班時,她收到公司溫馨的問候,公司也答應她的請求,讓她在休假期間以兼職身分上班,這在風險管理部門並不常見。公司指派她到另一個部門,她很喜歡她的主管,也知道對方會替她著想。

即便瑪麗娜對這些事情充滿感激,但她並不訝異,認為這一切都是因為她十年來的工作績效良好。她對我說:「上頭欣賞我的工作紀錄是正常的,如果你像我一樣工作這麼久,工作績效自然會替你說話。別人看到績效就很難說你毫無貢獻、要趕你走,因為沒有人會相信。了解我的能力與信念的人就會支持我,而且會確保我獲得該有的回報。」

但是事情似乎並不是這樣,瑪麗娜回歸正職工作後覺得很挫折,她發現某些能力與她相仿的人做得並不比她多,但是升遷卻比她快。其中一位是透過銀行裡女性社團認識的「超級女強人」,她是瑪麗娜心中的人生勝利組。瑪麗娜興高采烈地說:「她就是我想成為的人,因為她的孩子也小,她也知道女性在這個男性主導的領域如何大放異彩。」不過,她們的關係並不親密,而且有距離。瑪麗娜的語氣有點失落:「我曾經想請她幫我一把,但我後來又改變想法。她是我主管的主管,可能會有利益衝突。」

瑪麗娜現在把希望都放在她的導師身上,對方多年來一直提供建議與幫助,而且總是大力稱讚她的工作績效,因此她認為對方有意為她安排工作。她說:「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我直覺覺得就是這樣。他曾經對我說:『妳是擅長解決問題的人,是解決問題大師。』」瑪麗娜告訴我,她認為這位導師一定會注意到她的價值,既然他認可她的工作績效,就一定會給予獎勵。她引述了一段對話,說明之前她進行某項關鍵專案時,他似乎頗為讚許。她說:「雖然他還沒給我升遷機會,但我相信他看見了我的潛力。」

這兩位女性的企圖心相同,但是策略卻不同。兩位都擁有優異的工作績效,也有無窮的潛力,同樣獲得高層的注意,願意為她們指引職場攻頂之路。然而,瑪麗娜還在等待升遷機會,菲利克魯雪爾卻已經成為「長」字輩高階主管(C-suite)。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為什麼大多數女性像瑪麗娜一樣,明明擁有領導潛質,卻無法獲得相應的職位?而又為什麼,像菲利克魯雪爾一樣獲得有力職位的女性這麼少?

經過兩年的仔細查證之後,我認為這是因為,擁有潛力的女性只有導師,而沒有贊助人。有些人能推她們一把、讓她們獲得領導職位,從競爭中脫穎而出,但她們並沒有與這些人建立策略關係。像瑪麗娜這樣的女性,在高層擁有潛在支持者,但她們不知道如何為這種關係加值,不了解「魚幫水、水幫魚」的策略能保持雙方長期互助的意願,所以她們更加努力埋首工作,盼望導師與職場上的榜樣拔擢她們。

女性與非白人族群特別容易犯這種錯誤,我也曾經如此。但是我的職涯經驗顯示,抓住夢想、贏得贊助人信任、脫離事業停滯期,永遠不嫌晚。如果你的事業停頓不前,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去,請考慮改變策略:別只找導師,找個贊助人吧!

贊助人會投資你

我必須澄清一下:導師很重要,你絕對需要導師的幫助,但他們不能幫助你攻頂。導師給予你建議,贊助人則在你身上投資

「導師」願意給你建議,是因為喜歡你,或是在你身上看到他們自己。他們願意傾聽你說話,不管主題是什麼。尋求導師,其實是為了討論你不敢向同事或主管提起的話題。導師會聽你敘述問題、給予建議,審視你打算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加以取捨。導師不吝於花費時間,你回報的方式則是聽取並實踐他們的建議。他們或許喜歡引用自己的經驗、分享智慧、報答早年支持自己的人,或是做人情,無論如何,這都是不對等的關係:能量是單向流動,從他們流向你。

「贊助人」也對你與你的事業有興趣,但不是因為單純想幫你,也不是因為你們有相近的想法。贊助人幫助你擴展事業是因為他們把你視為他們在職涯、公司或願景的一項重要投資。他們可能給你建議或驅策你,但最重要的責任是將你培養成領導者,你的責任則是從他們的投資中獲取利益。在這樣的關係裡,你的確能交出漂亮的成績單,為他們樹立好的形象、留下好的價值,讓他們有面子。

你要推動這種關係,確定你的努力轉化為升遷、加薪或贏得令人欣羨的工作。贊助模式正確運作,是一種交易、可能是隱晦或明顯的策略聯盟、是長期的互助關係,只要你付出的努力與獲得的利益相等,這種關係通常不會招致反感。贊助關係不是偏心,也不是政治手段,不會打亂遊戲規則,反而能夠確保你的努力與價值獲得相應的回報。下圖說明了這兩種角色的不同。

圖1-1 贊助人 vs. 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