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和外國人交朋友,關鍵就在……
文/張苡絃
每次分享完我的旅行經驗,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那⋯⋯妳有沒有什麼破冰的方法,可以跟外國人快速變成好朋友呢?」
其實我連對跟我自己同文化的台灣人,都沒有一套可以快速破冰、變成好朋友的SOP ,更別說是完全不同文化的外國人了。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交朋友這件事絕對沒有一招走天下的捷徑,只能透過尊重、相處、瞭解來決定這個人適不適合當朋友。有些氣味相投的朋友第一次見面就很聊得來;有些人則要透過時間慢慢醞釀,才知道對方的好;有時候本來很討厭的人,可能因為一句話,就對他完全改觀。哪裡有什麼方法可以「快速變成好朋友」呢?不管跟哪一個國家的人相處,你都會遇到合得來跟合不來的人,所以也不用強求遇到「外國人」,就要跟他們都變成朋友的壓力。
不過回溯我過去的經驗,我發現後來跟我變成朋友的外國人,我們的相處模式都有跡可循:「不為他們特別做什麼」通常就是友誼的開始。
早期參與國際事務,接待外籍學生時,我都很怕招呼不周、怠慢了遠方來的嬌客,怕自己不夠熱情,沒辦法把台灣人最好的一面介紹給他們。有時候甚至卑微到像在討好,很喜歡問他們「你們喜不喜歡台灣?」整個過程中,會很積極地帶他們去看跟對方文化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吃最有特色的台灣料理,完完全全就是以一個導遊的身分在接待他們。
但是久了之後,我覺得好累喔。
這樣的交流方式,我根本沒有機會好好認識眼前這個人,幾次這樣大費周章地出遊後,甚至不想要再跟對方出去,因為覺得有壓力,好像一定要端出什麼新東西來才行。一直到後來,我太懶惰了,所以漸漸地,安排的行程少了,希望對方配合我的行程多了,沒想到意外發現這才是最好的方式!
這個方法就是我的江湖一點訣:「邀他們去做一些你平常就會做的事就好了!」
對,就是這麼簡單!
要去吃中飯,就大方問他要不要一起吃,即使你只是要吃巷口老王水餃而不是鼎泰豐;要去例行運動,就問他們要不要一起去,即使只是在校園慢跑而不是去登玉山或爬阿里山;有一個自己很想看的展覽,也可以問問他有沒有興趣,即使那是海賊王展而他來自法國。就是這種朋友式的交流,讓彼此從接和受( give and take )的不對等關係中,變成平等雙向的互動。
當我們一心一意只想跟他們介紹那些跟我們生活無關的事物,對方只能是「外人」,你永遠把他當成跟你不一樣的人,所以你們走不進彼此的生活,自然沒有辦法變成朋友啊!
而且,導遊式的交流不僅讓你有壓力,對方也會有「打擾到你」或是「一直接受你的照顧,感覺很不好意思」的壓力。當他知道要和你出去,你都得為他準備些什麼時,久而久之,對方也會因為不好意思而不敢再約你出來。
不用刻意約去哪裡或創造什麼機會,就是做你自己,邀他們去做你平常就會做的事就好了。會變熟,就是得一起建立起生活中的慣例。不管跟誰都一樣!有多少女孩們的友誼,就是透過一次又一次「一起去上廁所」建立起來的呢(笑)!不用覺得若不帶他去哪裡就沒有盡到地主之誼、對不起他們,你沒有欠他們什麼也沒有義務要照顧他們或當他們的導遊。在不特別的平凡小事中,培養出友誼,等到你確定這個人是值得你花時間為他付出的朋友,再為他付出,是不是會更公平一點呢?
我發現這樣子的相處,反而讓雙方看到更多、體驗更多、思考得更多。我們都想要體驗不同的文化,但文化就在生活裡,不是嗎?
帶他們做特別的事情之前,先帶他們做不特別的事吧!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