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歷史的團隊正在寫歷史──專訪「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團隊
文/犁客
「當初大家想了很多不同的名字,」涂豐恩說,「但我很堅持要用『故事』。」
專長是東亞科學史的涂豐恩興趣很廣,對於學術圈要求學者一定要專精在某個領域裡這回事不怎麼自在。「我先前弄了一個臉書粉絲專頁,叫『大人的世界史』,放了一堆我有興趣的東西。」涂豐恩說,「不過做了一陣子,就覺得自己所學有限,應該要多找點不同領域的專家、提供他們所學的精華才對。」
大約兩年前,涂豐恩開始把想法付諸行動,找了另外三個人加入。「我們幾個都在歷史系讀書,也都讀過彼此的文章,不過本來不算真的認識;」陳建守說,「大家各自做了很多很窄也很深的歷史學術研究,但卻似乎與社會、人、生活脫節了,所以原來的想像就是要寫些普及的東西,每人每週交一篇,可以自己寫也可以找人寫。」
「初期的運作方式完全自主,沒人管,」筆名「謝金魚」的作家謝佳螢笑著說,「因為先前各自寫的東西已經很多了,所以那時候我們是覺得可以出清存稿啦!」
這幾個各有專精的歷史研究者,身處不同國家,靠著網路的聯繫開始合作。過了半年,他們發現有類似想法、有興趣加入寫作的人越來越多,於是開始思考新的模式。他們在 2014 年一月見面開會,不過七月才真正開始籌備,「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及臉書粉絲專頁,在 2014 年九月正式上線。
架構「故事」
「一月後沒什麼具體進展,因為光是名字就吵好久,最後豐恩的堅持獲勝;」謝佳螢說,「我們三個人雖然都有中國史的背景,但如果放一個中國史再放一個臺灣史,就會出現意識形態的問題。中國史與臺灣史如何放進世界史的脈絡當中,是歷史學界仍在討論、未有定論的題目,不過我們網站就以世界史為綱,把中國史和臺灣史都放進去,然後盡力充實其他地區的資料。」
國內鑽研非洲、西亞、印度等地區的歷史學者較少,也就比較缺乏相關資料。不過在大家各自邀稿的經驗中,發現臺灣年輕的歷史學者自己想做的事有很大的熱情。「在研究所裡,每個領域討論、關注的都不一樣,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同行的學者們在做什麼;」謝佳螢說,「『故事』這個網站於是也成了一個大家彼此了解、對話的平臺。原來寫普及文章的用意,是將歷史介紹給讀者,但做了了網站之後,發現這也是同行間的彼此介紹。」
「因為歷史其實是很有趣的、什麼都可以做的學科,從人文方面,到疾病、科學都可囊括進來,像昨天辦活動時就有聽眾詢問我們有沒有人可以和他合作,他想寫關於動物交易和國際走私之間的題材──這在學術界被稱為『環境史』,研究內容包括大環境變遷及人在裡頭扮演的角色。」涂豐恩笑道,「歷史是人文及科學知識的切入點,只是我們一開始偽裝得比較謙虛。」
最明顯的例子,是當社會上出現某些新聞或事件時,「故事」就會把出相應的歷史文章,不是直接去談現況,而是藉機讓更多人知道歷史事件,並從中學習及思考。「例如蘇花高的工程挖到漢本遺址時,我們就引導大家去讀『故事』裡的相關文章,」陳建守說,「這樣一方面可以明白這件事究竟為何重要,另一方面也可以協助大家去思考:下一步應該怎麼做決定?」
「因為歷史和很多事有關,我們也把歷史定義得很廣,所以我才會堅持要用『故事』這個名字;」涂豐恩解釋自己的想法,「把專業寫得讓非專業的讀者理解才有辦法讓知識普及,但國內很缺乏非虛構寫作的技巧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