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kedIn創辦人霍夫曼:每個人都是一個小事業,精進專業技能,是自己的責任
文/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班‧卡斯諾查(Ben Casnocha) 譯/洪慧芳
傳統的職業生涯發展路線已不復存在,以前世代享有的傳統專業發展也成了過往雲煙。你無法再期待雇主出錢訓練你精進溝通技巧,或拓展你的專業技術。現在即使是基層員工,公司也預期你到職時就馬上勝任工作,或學得很快,幾週內就進入狀況。無論你是想學新的技能,或想在工作上表現得更好,訓練與投資自己,現在都變成你的責任。
公司不想投資在你身上,部分原因在於你不大可能承諾留在崗位上好幾年,你這一生會換好幾個不同的工作。以前雇主與員工之間有長期協議,以終身雇用換取終身的忠誠,這種協議現在已由績效導向的短期合約所取代,勞資雙方會持續檢討是否續約。誠如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平克(Daniel Pink)所言,專業忠誠度現在是在你的人脈之間「平行」流動,而不是「垂直」流向你的老闆。
傳統職業生涯發展路線遭到推翻,原因至少和全球化和科技化這兩道交互影響的宏觀力量有關。你可能覺得這些概念言過其實,但它們的長期效應其實都被低估了。科技讓許多工作得以自動化,這些工作以前需要辛苦學習知識和技能,包括高薪的白領工作,例如股票經紀人、法務人員和放射師等。
科技也創造了新工作,但創造新工作的速度通常比取代工作的速度還慢,而且新工作需要的技能通常更高深。即使科技沒消除或改變許多產業所需的技能,至少它讓公司更容易把工作移到海外,讓全球各地的人來跟你搶工作,連帶壓低了你的薪水。貿易與科技並非在一夜間出現,也不會很快地消失,但我們的就業市場已經永遠改變。
所以,忘了傳統的職場認知吧!遊戲規則已經改變。「預備、瞄準、發射」已經被「瞄準、發射、瞄準、發射」取代,等到失業或對工作不滿才找工作,已經被隨時關注機會、創造機會所取代,安排社交互動也被聰明地打造人脈所取代。
了解新職場規則、擁有全球經濟新職能技巧的人,和緊守舊思維、依賴普通技能的人之間,落差愈來愈大。問題是,你屬於哪一種?
用自創思維來經營個人事業
改變帶來新機會,同時帶來挑戰,現在需要的是自創思維。無論是在 10 人的小公司、跨國大企業、非營利組織、政府機關工作,若想把握新機會、因應當今職場生態的挑戰,你必須像經營新創企業一樣思考和行動。
為什麼要把職業生涯當成新創企業來經營?因為創業通常是在資訊相對匱乏、時間緊迫、資源受限的條件下做決定,毫無保障或安全措施,必須承擔某種程度的風險。
競爭對手不斷在變,市場也在改變,公司的生命週期相當短暫。創業家經營、拉抬公司成長的情境,跟現在我們每個人經營職業生涯所面臨的情境非常相似。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資訊有限、資源緊絀、競爭激烈,這個世界瞬息萬變,你投注在單一工作的時間正在縮減,這表示你需要隨時調整應變,如果不調整,萬一失敗時,沒人會理你,雇主或政府都不會。
創業家正面因應這些不確定性、變化和限制,他們盤點資產、理想抱負和市場的實際狀況,以發展競爭優勢。他們擬定可反覆嘗試的計劃,在業界四處打造寶貴的長期人脈,積極尋找並創造突破的機會,妥善管理並承擔風險。創業家善用人脈取得商業情報,以因應艱難的挑戰。
他們從醞釀新點子那一刻開始就這麼做,即使公司從車庫起家發展成有好幾層樓的大企業也還是如此。在當今的世界中,想在專業上大放異彩,你需要採用同樣的創業技巧。
這些技巧在職業生涯的任何階段都很寶貴。無論你剛踏出校門,或已經工作 10 年,或追求下一個大轉變,或想在未來展開全新事業,都迫切需要這些技巧。無論公司的規模變得多大,都會以靈活、應變的方式來維持創新優勢。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說蘋果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創企業」;同理,你需要保持年輕和敏捷,永遠像個新創企業。
我們的矽谷經驗
我(霍夫曼)2003 年跟朋友一起創辦了 LinkedIn,目的是連結全球的專業人士,讓大家變得更有生產力、更成功。截至 2011 年 5 月公開上市為止,LinkedIn 累積了 1 億以上的用戶(截至 2015 年底有 4 億用戶)。在經營 9 年之後,我從各行各業專業人士經營職業生涯的方式中學到許多,包括如何與值得信賴的商業人士聯繫、如何找工作、分享資訊、建立網路身分等。
從 LinkedIn 的龐大專業系統中,我和同事了解到最搶手的技能、產業趨勢、如何發展坐擁眾多機會的職業生涯等。我也了解到哪種方法會成功、哪種會失敗,哪種技巧有效、哪種無效,同時我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情,剛好與我的另一項興趣「投資」有關。
身為執行董事長,LinkedIn 是我的主要正職,但我也投資一些新創企業。身為早期投資人,如今又是 Greylock Partners 的合夥人,我投資過上百家公司,有機會幫助一些優秀創業家擴大事業規模。
比方說,我曾和網路遊戲公司 Zynga 的執行長馬克‧平卡斯(Mark Pincus)對社群遊戲的策略進行腦力激盪,也曾和凱文‧羅斯(Kevin Rose)在他的手機應用程式公司 Digg 及 Milk 思考行動網路的未來,並和麥特‧佛雷納里(Matt Flannery)合作,透過 Kiva 網站以微型信貸模式幫助全球的貧困者。這些多元的經驗,幫助我培養判斷創業模式成敗的眼光。
經營 LinkedIn 不但讓我有機會幫助會員開拓更多新機會,也幫助我投資的公司發展得更好,這個雙重身分讓我體悟到一點:成功新創企業所採用的商業策略,和成功個人所採用的職業策略非常相似。
此後,我開始把 20 年來在矽谷幸運學到的東西濃縮成策略架構,發展應用「每個人都是一個小事業」的概念,我也是用這種方式來看待自己的職業生涯:把它當成新創企業來經營。
我認識卡斯諾查時,他正好面臨職業生涯的轉折點。他已經創立了幾家公司,也寫過一本談創業的書,並去過海外許多地方,正決定是要多投入科技創業、多寫作、多到國外旅遊,還是三者兼顧。當時他才二十幾歲,正在努力思索一些問題,像是應該對未來幾年做好規劃?承擔哪種職業風險是明智的?如何多方實驗、累積專業經驗?然後他提到一點令我很感興趣,他說即使他的下一步不是創立公司,還是會以創業家的方式來因應重要的職業生涯問題。
我和卡斯諾查認識的前幾個月,他走訪數十個國家,見了數千位學生、創業家、記者和企業人士,從美國中部社區大學的學生、印尼鄉下的小企業主,到哥倫比亞的政府官員,接觸的對象包羅萬象。他到這些遙遠的地方,暢談自己的經驗,同時觀察、學習當地優秀人才的抱負和態度。他注意到一件特別的事情:創業精神就算在離矽谷數千英里以外的地方都有,而擁有自創思維的人不見得開公司,他們可能不認為自己是創業家,但他們面對人生的方式和矽谷創業家一模一樣,他們自立自強、機靈應變、充滿雄心壯志、懂得善用各方資源。
這些經驗讓他得出和我一樣的結論:創業精神是一種人生理念,不限於商業上使用;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理念,不只有美國才有,這是我在擔任全球創業組織 Endeavor 董事時體認到的。再加上我倆差了 20 歲,卻有類似的想法,可見這也是一種終身的理念,不限於某個世代。
為什麼擁有自創思維如此重要?
在深入探討如何運用創業精神改變職業生涯以前,我們需要先知道我們正面對什麼危機。如果要說明不以創業精神看待人生會有什麼風險,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回顧一個曾代表創業精神的產業,那就是底特律。
底特律的故事
20 世紀中葉,底特律拜福特汽車、通用汽車、克萊斯勒三家新創企業所賜,蓬勃發展成充滿活力的世界之都。當時,這些汽車製造商都非常創新,福特發明以組裝線量產汽車和卡車的方法,從此永遠改變製造業。
通用和它的傳奇董事長艾爾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開發出一套管理與組織系統,數百家企業紛紛起而效尤。這三家公司充滿遠見,大膽相信在這個倡導開拓疆域的國家,汽車會無處不在,而這在當時鮮少人認同。斯隆承諾「以各類車型滿足各階層的各種用途需求」,亨利‧福特(Henry Ford)則說會打造出「價格低廉的汽車,讓有薪階級都買得起」。
就像所有頂尖創業家一樣,他們不只築夢,更創造出他們夢想的未來。在 20 世紀後半葉,美國三大車廠總共生產上億台創新、時髦的汽車,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1955 年,通用成為史上第一家營收超過 10 億美元的企業。1950 年代末期,它已是稱霸世界的龍頭企業,規模大到連美國司法部都認為應該要分割成幾家公司。
在這些公司裡工作可說是傳統電扶梯職業生涯的最佳範例,工作保障無可匹敵,幾乎沒有人會被革職。如果你欠缺必要的技能,雇主會訓練你。通用甚至成立大學,結合學術與工廠實務,畢業後幾乎保證終身就業,並享有附帶福利。隨著工作年資的累積,你的位階也會逐漸上升。
在汽車業繁盛的年代,底特律市蓬勃發展,那是匯集夢想、財富、新世代科技的地方。「當時,那裡就像今天的矽谷。」當地報紙專欄作家湯姆‧瓦許(Tom Walsh)回顧底特律的黃金年代時如此表示。
在那個年代,創業家日進斗金,上百萬人湧進底特律掏金,湧入的盛況使底特律成為美國人口第四多的城市。當地的薪資也高,底特律市民的收入中位數居全美之冠。買房人口激增,除了謀生容易以外,底特律也以媲美芝加哥和紐約的多元化、活力、富有文化及進取精神而自豪。它是第一個分配電話號碼給個人、鋪設第一條水泥道路、興建第一條高速公路的城市。
從 1940 到 1960 年代,底特律可說是美國的珍寶,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盛讚:「底特律三個字,在全球相當於美國偉大工業的代名詞。」那是「民主兵工廠」(arsenal of democracy)的關鍵,象徵美國的卓越主義,世界各地的訪客都爭相湧入,一睹最優異的創業精神和創新。
但後來,底特律的車廠失去創業精神,創業家變成勞工,底特律就像鐵達尼號撞上冰山一角一樣,開始緩慢地下沉到水底。
從繁榮到衰敗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即使海外競爭對手超越我們,我們仍在掩飾問題,逃避棘手的抉擇。如今,我們已經窮途末路。」2009 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記者會上這樣說,他宣布放款 770 億美元給通用和克萊斯勒,並提供福特信用額度,以支撐它們安度破產難關。對老一輩在底特律的榮光下成長的美國人來說,歐巴馬這番話道盡 30 年來的衰退和幻滅。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發生的事情很多,但最大的問題在於:汽車業過得太安逸。一如英特爾共同創辦人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的名言:「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他的意思是說,成功延續不易,完美稍縱即逝,當你覺得成功理所當然時,就是競爭對手直撲上來之日。就這點來看,汽車業的管理高層,無疑都不是偏執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