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豐包子取代長城,成為北京的標誌
文/余杰
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國王的威嚴是由假髮、高跟鞋和斗篷等等組成的……而我們所崇拜的諸神,其實是理髮師與鞋匠製作出來的。
──薩克萊
英國史學家彼得.柏克(Peter Burke)寫過一本名為《製造路易十四》的專著,這是一本剖析路易十四在世時,其公眾形象如何被塑造的歷史社會學和傳播史著作。以現代詞彙來說,這本書討論的是「推銷路易十四」,如何以意識形態、宣傳與民意來包裝君王。
專業的史學家經常用「神話」這個術語,指稱一個「虛假的故事」。但彼得.柏克並不關心路易十四神話之外那位「真正的」路易十四。相反,他關心的正是「神話」這個事實,它對媒體之外世界的影響──對外國人,對臣下,對國王本人也不例外。
「造神運動」古已有之,長盛不衰,正如作者所說:「十七世紀君主與二十世紀領導人之間的對比,並非虛飾與真實之間的對比,只是兩種不同風格的虛飾之間的對比。」在十七世紀,路易十四藉由印刷、油畫、雕像、紀念章和儀式呈現其形象給大眾;二十世紀的統治者越來越倚重照相、電影、收音機、電視機,以及新興的網路媒體。儘管技術手段和傳播方式有所不同,但「造神運動」的本質是一樣的:統治者總是想方設法地將其形象推銷給被統治者,讓被統治者對其臣服、崇拜、忠誠、熱愛,從而使權力鞏固與穩定。
不過,或許囿於篇幅所限,作者未能仔細甄別當今民主社會的「領導人推銷術」與獨裁體制下的「領導人推銷術」之間的差異。前者不得不面對諸多挑戰、冒犯乃至顛覆的觀點,在一個有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社會,不可能再出現「半神半人」的領袖;後者則將十七世紀的君主專制升級換代成極權主義,「進化了獨裁者」的「美容術」,讓路易十四亦望塵莫及──其中,中國統治者習近平的「形象工程」就是一個可供解剖的範本。
「國王史」:從他人操刀到親自撰寫
路易十四號稱「太陽王」,國王代表整個國家。當法國人提到路易十四時,他們的意思是說他無所不知、戰無不勝,像神一般等等。他是完美的君主,代表黃金時代就要重返。
路易十四設置了「處理一切與純文學事務相關的委員會」,俗稱「小學會」,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頌揚委員會」。其成員有國王的心腹大臣、詩人、畫家、建築師、舞蹈老師、典禮主持人等。它監督國王公眾形象的製造,所有關於國王的文稿要經過其修改後才能發表。他們檢查掛毯和紀念章的設計,並為其題詞描述。他們也負責撰寫路易十四時代的歷史,尤其是國王的赫赫戰功。委員會成員們共同努力,將路易十四在位期間的重大事件活靈活現地再現出來,呈現出生動一致的「國王史」。當時,形容君王有一套標準的形容詞,被後人定義為「膨脹的修辭」,類似於鋪陳誇張的中國漢大賦。當然,路易十四本人是這個委員會的最高主宰,他是導演,也是男一號主角。親自見過國王本人的聖西門公爵說:「沒有人比國王更清楚如何推銷他的言語,他的微笑,甚至他的眼神。」
這個委員會不僅負責對內的推銷,還要將國王的威名傳遞到歐洲各國。「對皇上的名聲來說,頌揚他的話必須顯得自然,為了顯得自然,這些頌揚必須在他的權力範圍之外印刷發行。」路易十四慷慨資助很多外國的作家、藝術家,讓他們創作了大量以路易十四為主人公的作品。受到外國人的讚美和擁戴,似乎是一件更加光榮的事情。
路易十四在生前炫燿其文治武功,但他本人並不以作家名世,或許他認為親自著書立說有損其神聖性和神秘性。而習近平除了他人操刀其「國王史」之外,他本人赤膊上陣,親自撰寫有關章節。習近平倒是跟蘇聯領導人布里茲涅夫有一比,布里茲涅夫亦「勤於」著書立說,有多卷本的長篇小說問世,並給自己頒發作為蘇聯最高文學獎項的「史達林文學獎」。
習近平著述的一系列書籍,在短時間內密集佔據媒體的版面,國際媒體稱習為「中國新晉暢銷書作家」。習的智囊已開始籌備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放進中共黨章,黨媒開足馬力宣揚「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如何構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充實、豐富和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生動而具體的發展」云云,名為「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研究中心」的專門機構也在黨校和若干大學建立起來。
有趣的是,習近平這些擺在書店最顯著位置的書籍,人人都可以購買,並非「黨和國家機密」,但當外國人購買時,卻受到有關部門「關注」。英國廣播公司(BBC)中國總編輯凱瑞(Carrie Gracie)在Twitter上透露,她到北京王府井書店買了幾本習近平的著作,結果被公安截查。大概安全人員懷疑她動機不純,她難道想從習主席的書中挑刺?凱瑞自嘲說:「或許因為沒別的人買,讓我成了疑犯?」網民則調侃她說:「這種書都買,肯定有問題。」
從「劇場國家」到「習家包子鋪」
彼得.柏克在書中引用美國人類學家葛茲提出的「劇場國家」的概念,逐一分析「太陽王的劇場國家」裡的各色人等如何參與塑造「太陽王」的浩大工程。路易十四本人有時也會使用這個隱喻,「他們習慣把這個世界,看成一個舞台」。
對於路易十四來說,吃飯是彰顯王權至高無上的表演之一。彼得.柏克寫道,國王每日的起居是儀式般的,他的進餐行為是在眾人注視下的表演行為。即便是比較不正式的餐點,至少有三道主菜,且每一道菜都有許多盤式供選擇。對臣下而言,能目睹國王進餐,是一種榮耀;在國王進餐時被他提到,是更高的榮耀;能為國王端菜,或與他同桌,則是最高的榮耀。在場除了國王之外,每個人都得戴帽子,但是除非正在進食,否則在國王說話,或得到國王主動開口詢問時,則必須取下帽子。
中共沒有歐洲王室和貴族的悠久傳統,在禮儀上不太講究。毛澤東剛進中南海時,甚至改不了隨地大小便的惡習,警衛員攜帶鏟子跟在後面,隨時整理其排洩物。後來,中共朝廷也像劉邦建立漢朝時那樣,任用儒生建立禮儀規範,逐漸有了「漢家氣象」。
與路易十四向貴族階層公開展示進餐過程相反,中共領導人如何吃飯、吃些什麼,始終是「不足為外人道」的黨國機密。唯有擔任過毛澤東私人醫生的李志綏在回憶錄中描述過毛及周圍的大臣們的飲食習慣,即便在大饑荒的年代裡,毛依然滿桌子山珍海味。
到了近些年,中國領導人意識到,到各地視察時,偶爾吃一次工農大眾天天吃的粗茶淡飯,可以顯示自己簡樸、親民。溫家寶到井下與礦工們一起吃餃子,李克強到地震災區與災民一起吃泡麵,成為官媒上反覆渲染的佳話。
在此類「與民同樂、與民同食」的報導中,從來沒有一件能像習近平到慶豐包子鋪吃包子那麼驚天動地。新華社「新華視點」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微博報導,習近平在慶豐包子鋪月壇店購買了二兩共六個豬肉大蔥包子,外加一碗炒肝、一盤芥菜。此次包子秀跟以往中共領導人的親民宣傳不同,不是通過央視、《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發佈,而是通過網路社交媒體發佈;而且,有關照片非御用攝影師拍攝,不夠「高大全」,而是由「現場群眾」(當然也是官方安排)拍攝的,場面略顯凌亂,卻更具「真實感」。
從此,習近平被譽為「慶豐帝」或「包子帝」。慶豐包子鋪的董事長隨即下令,推出二十一元一份的「主席套餐」,將習用過的那張桌子搬到公司總部,用玻璃罩保護起來供來賓參觀。領袖臨幸過的桌子,從此不再是桌子,而成為價值連城的文物。
慶豐包子鋪本來籍籍無名,習光顧之後,頓時名聞遐邇。儘管習使用過的那張桌子已不在原地,前來同一家店吃包子的民眾仍絡繹不絕,愚昧的人們抱著沾一沾仙氣的心態前來朝聖。北京的旅遊部門打出新口號,「不吃慶豐包子,不算到了北京城」──慶豐包子取代長城,成為北京的標誌。習大大喜歡吃他家的包子,誰敢嫌它不好吃?我多年前吃過慶豐包子,確實不喜歡,他們的包子太鹹了。
近期,又傳出慶豐包子鋪要打包上市、登陸股市新三板的消息。即便中國股市一路狂瀉,也阻擋不住其上市的決心。證監會在股災中停止所有公司的上市申請,卻一定不敢駁回慶豐包子鋪的上市申請──若不給包子鋪面子,就是不給「包子帝」面子。
慶豐包子鋪的總經理高文慧表示,規劃在二○二○年要建設五大物流基地,連鎖門市一千家。慶豐管理學院暨包子文化研究中心也於二○一五年九月十六日揭幕,「該管理學院將聘請北京數所大學的教授和知名企業同行擔任講師,而同時成立的包子文化研究中心則擔負著包子技藝傳承和創新的重大使命」。目前,各門市在售的基本都是豬肉大蔥等傳統餡料,現又研發出二十多種新口味,包括從未在「包子家族」出現的芝士、咖哩雞肉等餡料。
故事還沒有結束,關於慶豐包子鋪的一則更為荒謬的新聞是:廣西桂林電視台副主任曹高權踢爆桂林有一家「慶豐包子鋪」,實為北京「慶豐包子鋪」的山寨版。山寨包子鋪竟向法院提起訴訟,迫使電視台將曹解僱。明明是幫助慶豐包子鋪打假,也是維護習近平代言產品的聲譽,卻不小心踩到「今上」的尾巴:你竟敢讓慶豐包子鋪陷入負面新聞,你想不想活了?習近平不能批評,慶豐包子鋪也不能批評,連幫助慶豐包子鋪維權也不准許!
當然,這場「包子秀」的最大受益者,並不是慶豐包子鋪,而是「包子帝」習近平。神州大地是習的舞台和劇場,不用花一分錢廣告費,他就能製造一個萬人空巷的好話題,讓親民形象深入人心。美國總統歐巴馬要羨慕死習近平了──歐巴馬表演過類似的親民秀,跑到華府唐人街中餐館打包「左公雞」回白宮與家人分享,但美國主流媒體不認為是一個有價值的新聞,大都不予報導。歐巴馬沒有宣傳部,只能在家中跟妻子自娛自樂。
習公主是習皇帝的幕後形象設計師嗎?
在路易十四時代,繪畫和雕塑是展示國王光輝形象的最佳方式。那時,義大利各城邦的繪畫和雕塑水平高於法國,路易十四不惜重金聘請義大利藝術家到法國為其服務,甚至開出更好的價碼跟羅馬教宗搶奪藝術家。在繪畫和雕塑中出現的路易十四,永遠是威風凜凜、雄姿英發,大多數都騎著英俊的戰馬,以掩飾國王矮小的體型。國王的表情則熱忱、尊嚴且不輕易露出微笑。其他裝飾還有華服、鎧甲、寶劍、雷電、戰利品等等。
彼得.柏克在書中還收入一張頗具諷刺意義的油畫:路易十四剛剛去世,藝術品商人就將路易十四的畫像取下來,裝入箱子,放入地下室。可見,無論權勢如何顯赫,也抵擋不住時間的利器,當權力發生轉移的時候,油畫中的主人公也悄悄換人了。這幅畫實在可以做為所有活著時過於迷戀權力的獨裁者的殷鑒。
習近平是第一個使用專業形象設計團隊的中共領導人。路易十四時代的繪畫和雕塑,在習近平時代換成了歌曲、照片、影像和動漫。
習的妻子彭麗媛是家喻戶曉的歌唱家,歌曲便成為塑造習形象的首選工具。個人迷信的神曲《習大大愛著彭麻麻》,像毛時代的《東方紅》一樣廣為傳唱:「中國出了個習大大,做夢都想見到他!中國還有個彭麻麻,最美的鮮花送給她,興家興國興天下!男人要學習大大,女人要學彭麻麻。」或許,這首歌可以取代早已老掉牙的《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中國的新國歌。那些歡天喜地歌唱《習大大愛著彭麻麻》的人民,就是習近平理想中的被統治者。習希望中國的年輕一代都是這樣的愚民和順民。
妻子是「賢外助」,女兒習明澤也披掛上陣。習公主一向行事低調,網路上找不到一張她成年後的照片,宛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這本身就說明中共對中國社會的控制跟毛時代一樣嚴密,中國遠非「開放社會」。據外媒報導,習明澤留學歸國之後,親自負責父親的形象設計團隊,很多「新式美容術」都是女兒送給父親的禮物。習公主塑造習皇帝,當然輕車熟路,更何況她有在美國生活的經歷,知道如何用西方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信息。比如,用動漫形式闡釋習近平的各項政策,在央視上播放主席辦公室的陳設(此前,中國領導人極少公開辦公室的佈置),甚至公開一張習近平多年前騎著自行車、載著女兒玩耍的生活照。
每一次習近平出訪前夕,背景神秘的「復興路上工作室」就會發佈預熱短片,幾乎成為慣例。各片風格各異,從動漫、快閃、微電影、街頭採訪到模擬新聞發佈會,每次都有新意。自二○一三年十月出現至今,該工作室已先後推出《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共產黨與你一起在路上》,以及「跟著習大大走」之博鰲篇、萬隆篇、巴基斯坦篇、俄羅斯篇、美國篇、英國篇等系列時政宣傳短片。這些短片均以英文為主,利用主流視頻網站推廣。以俄國篇為例,用網路語言和流行元素呈現上合、金磚峰會,還模擬習玩微博的場景。片中有多處「習普會」的鏡頭,兩個動畫版的領袖,一起踢足球、玩自拍、在草地上並肩散步,還在遊樂場開著碰碰車不斷碰撞出「idea(點子)」。有觀察家認為,「互聯網+動漫」的形式,已成為中國政治傳播和對外傳播的新常態,「體現本屆政府更為開明的姿態」。該工作室的做法呼應了習近平的指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將習的形象卡通化,若非習本人首肯,宣傳部門不敢擅自行動。
二○一五年九月下旬,習近平訪美前夕,《人民日報》海外版的網站上放出一段視頻。來自日本、韓國、喀麥隆、美國等國的在中國留學生,深情表達對習的喜愛之情。片中多次出現「他好英俊」、「可愛的臉」、「睿智的領袖」等讚美詞彙,有留學生說「似乎人人都喜愛他」、「太有魅力了」,一名韓國留學生甚至說「如果我未來丈夫也像他一樣的話,我會幸福」。
然而,這段官方宣傳視頻的宣傳效果「慘不忍睹」。在被放上視頻網站YouTube三天後,視頻獲得近九萬次點擊,只有一百三十四人點讚,卻有七百八十六人表示不喜歡。評論區更是負評如潮,有人將這些學生稱為「洋五毛」,也有人責問「這些人究竟收了多少錢才拍的這個視頻」。
獲得讚賞最多的一條評論說:「這是我見過最愚蠢的視頻。」有在片中亮相的學生出面辯解說,他們在接受採訪時,並不知道是為了製作這樣的視頻,沒有想到視頻製作者從他們的長段講話中剪出一兩句話,讓他們有被綁架之感。更具諷刺意義的是,該視頻網站在中國是被封鎖的。
※ 本文摘自《走向帝制》,原篇名為〈從路易十四到習近平:探究獨裁者的美容術〉,立即前往試讀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