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人為什麼要活著?」──哲學家如何回答小朋友的大哉問?
你知道哲學家平常是什麼樣子嗎?《小朋友的哲學大哉問》藉由問哲學家孩子氣的哲學問題,套出他們最日常的一面。
如同我在給此書的推薦序裡寫的,現代學術圈裡的哲學家討論的哲學問題,跟一般人想像的哲學問題通常有點落差,在高度分工的學術合作下,現代哲學家其實很少有機會直接處理那些看起來像是大哉問的問題,例如「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存在是什麼」。比較常見的情況,是處理某些大哉問的某個細節,或者某個同儕對於某個細節的意見。
然而,在《小朋友的哲學大哉問》裡,編輯野矢茂樹硬是用小朋友的口吻寫了一堆「大哉問」,並逼迫(?)日本的一群哲學教授回答。教授們非常捧場地寫了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看法,這些文章並不是學術著作,他們不需要引用有名的理論,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寫出啟發性和趣味兼具的意見,也不影響這些意見透露出來的哲學思維。
看似相同的語詞之間的歧義
東京都立大學教授神崎繁認為,我們在回答「為何要活著?」的問題之前,需要先區分兩種不同的「為何」:
- 「因為什麼緣故」:為何雞蛋破了?為何地球是圓形的?
- 「是為了什麼」:為何你今天穿長筒靴?為何要活著?
這兩種「為何」表達的是不同的問題。前者詢問的是一件事情發生,或一個事實成立的原因;後者詢問的是做一件事情的理由。要回答「A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我們通常需要提供一組過去的事實B和一些因果律則L,並讓B和L的成立可以保證A發生。要回答「做A的理由是什麼?」,我們通常需要提供一組慾望和想法,並說明為什麼A會是滿足這些慾望和想法的恰當手段。
或許你會認為這個區分很簡單,根本不需要特別說明,不過其實人偶爾還是會搞錯它們。例如說,在「人為什麼要活著?」這個議題底下,我就見過不少人認為活著的目的是延續基因,或者「在演化中勝利」(不管那是什麼意思)。當然,秉持這種立場的人可能有其他理由可以進一步自我說明,不過在我的經驗裡,也有些人只是純粹搞混「『演化╱我的祖先有成功延續基因』是我存在的原因」和「我存在的目的是『參與演化╱成功延續基因』」這兩件事。
不同概念之間的重要差異
青山學院大學教授入不二基義則以一個區分巧妙指出為什麼我們有理由認為:「活著」的目的只能來自「活著」本身。沿著神崎繁建立的區分,入不二基義指出,「為何活著」並不是在問「構成『人活著』的生物學條件有哪些?」(持續呼吸、循環系統正常…),而是在問說,人活著的目的是什麼。
探討行為的目的,對人類來說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不時需要用「為什麼你要考新聞系?」、「為什麼晚餐不吃牛肉麵?」來確認彼此的想法、協調,而要回答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通常也不困難,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例如:「因為我覺得現在的新聞太爛了,我要改變這個現況」或者「因為昨天晚上吃過牛肉麵」。
然而入不二基義認為,討論單一行為的目的,跟討論「活著」的目的,有很大的差異。你可以很容易使用「某個行為之外的事物」來說明這個行為的目的,例如用你對新聞的願景來說明為什麼要念新聞系,但是我們恐怕沒辦法用「『活著』之外的事物」來說明活著的目的,因為活著就是你經歷過而且即將經歷的所有事物的總和。
入不二基義主張,在這種情況下,他唯一可以接受的「活著」的目的,就只剩下體驗「活著」本身。你當然不見得要同意入不二基義的論證,不過他確實指出了一個有趣的區分:如果「活著」就是你可能體驗的一切的總和,那麼,從「活著」之外去尋找活著的目的,真的是合理的嗎?
問題的預設
面對「要怎樣才能和其他人互相理解?」這個問題,名古屋大學教授戶田山和久指出問題背後的兩個預設:
雖然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很重要的,但是我覺得其實並非如此。會煩惱這個問題的人,第一種是認為彼此理解很困難。而第二種是認為彼此理解是好事的人。但是這兩種想法都是錯誤的。
戶田山和久認為,其實人天生就擁有了解別人心靈的能力:一般來說在四歲之後,小孩就能理解「當別人相信的事情和我不一樣,他會做出來的事情也會跟我不一樣」這件事,並以此預測別人的行為。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理解其他人內心深處的想法,但除了「理解別人想法」的能力,人也有「隱藏自己想法的能力」。更何況,戶田山和久指出,若是隨時都能知道別人在想什麼,恐怕也不是很愉快的事情。
此外,戶田山和久也點出了一個跟「理解」相關的區分:
比方說,你解釋想去讀A國中的理由,但是父母卻回答你「我懂,但是還是不可以」。你可以會覺得他們不懂你的心情。這裡的「懂」不是「知道」,而是「尊重」或「諒解」。這種意義上的「彼此理解」才是更重要的。
在這種區分底下,我們可以看出「理解」的侷限:你可以「知道」別人的想法,但依然不認為那想法有道理,甚至動用權力阻止別人照著該想法去做。這在家庭裡常常發生,在社會上也常常發生。
在以上的例子裡,神崎繁挑出「為何」的歧義;入不二基義找到「活著本身」跟其他行為的重要差別;戶田山和久則指出眼前問題的重要預設。分析歧義和區別,以及偵測問題預設,都是哲學的基本功,日本的哲學家們在此書裡不只是討論孩子氣的哲學問題,也是重複演練這些基本功可以怎樣用在日常且有趣的問題上。
日常的哲學書
《小朋友的哲學大哉問》是我看過最日常的哲學書之一。哲學家們幾乎不使用專有詞彙,但你依然可以從他們的回答裡,找到一些哲學慣用的分析方式。當然,即使你不有意識地尋找,也可以安然體會理解和質疑這些有創意想法的樂趣。如果你打算跟小朋友一起讀,可以參考我在推薦序裡寫的一些討論建議。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歧視其實無所不在:
延伸閱讀:
《哲學哲學雞蛋糕》填飽肚子動動腦!►►
[not_mobile]
[/not_mobile]